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一个熟悉的春天

(2012-03-25 17:50:19)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已刊2012年3月25日《新闻晚报》副刊“沪新线”专栏名为《等待春天的检阅》

 

又一个熟悉的春天

 

安谅

 

我从南方来到大西北,这算是跨过第三个年头了。而春天,将是迎来的第二春。

过了春节,重又踏上这块广袤的土地,眼前一片银白。大地银装素裹,表情严峻。而我竟然觉得这比想象的要暖和许多。晚上,外套也不穿严实了,袒露着毛衣裹着的肚腹,大踏步地健身。没感到南方的冷风湿雨如刀割。一会儿就走出微汗了,脚步又愈加自信起来。半个多小时,只发觉脸颊和双手冰凉冰凉,想这立春的时节,毕竟在大西北,还算温柔。

孰料,很快拉稀了。排除了其它因素,只能是敞着外衣,挺胸凸肚的结果。原来,一件毛衣抵御不住这份严寒的,毛衣已冷如冰霜,也不会吱声,而我的肚子更是事后诸葛,早些咕咕叫唤,或许就扭转这种狼狈的局面了。

现在知道,这冬是何等威风。它的淫威,早已没过了春的门槛。

冬天还赖着不走,春天不至于这般软弱无能吧。

在南方,我见过珍贵的雪,见了阳光就羞涩。而在大西北,我到的厚实的雪,象男子汉一样默默无语,而阳光如此娇弱而又害羞!

我还是感到了春的气息。在乌鲁木齐,看见了一棵树,亭亭玉立着。虽枝上挂满白雪,但她摇曳着,仿佛送来一阵轻柔的微风。在喀什,东湖水面即便冰厚逾尺,还有人在冰面上行走和玩耍,但一侧流水淙淙,紧挨着的冰块已在慢慢融化之中,阳光充沛,穿透了尘雾,照耀在身上暖融融的。

春天是来了!

这又是一个熟悉的春。一个令人向往的春。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春。

绝大部分的春我都是在南方度过的。我对南方的春已是十分熟稔。而大西北的春,我也经历了一次,第二回再遇,也算是老朋友了。

我想起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三月了,雪还在时不时地出现并降临于大地。我去戈壁探望树木。只有积雪皑皑,万物哪有复苏的痕迹!我颇觉郁闷。这在南方,早过了倒春寒,虽不到风和日丽的时候,风已开始柔了,雨也诗意氤氲,春的足音已槖槖响起。丰富的想象早已展开翅膀。水在绿,鸭先知暖了,树枝在抽芽,嫩绿的让人心软心疼。南方的春天,来得是时候呀。

而大西北春天还是如此冬景的模样。但失望也只是一闪而过。很快,我被这难得的春天里的冬景所震撼。除去茫茫无际的雪,所有的树木,傲然挺立着,它们象是列队的英雄,还在艰难地操练着,没有怨艾,等待着春天的检阅。

是的,无论是杏花还是沙枣花,它们含苞欲放还有待时日。并不粗壮,但颇显坚韧的树杆和枝,不见怯弱萎靡,挑着纷乱的积雪,就象开了花一般。

眼前顿时生动起来。

这被冰封的湖面,晶莹剔透。仿佛也厚实坚固。但你凑近些,侧耳倾听,会听到一声声的冰裂之声,倏忽响起,向远方延伸。而冰面底下,还有一阵阵的咕嘟咕嘟的声响,显示冰正在苏醒。

冰裂之声,是北方的专利,南方,总是在无声的娇羞中,消融块垒。轰隆隆,分明是闪电在冰面下飘掠,向远方跳跃。我现在确信,冰裂之声是最初的春雷,水骨朵也是鲜花之先。春的跫音,就是破冰的韵节。

我不得不发出如此感叹!

随后,这个季节显现出我心中更多的期待。

春雪不止,开始我是迟疑的,弯下腰去堆雪人儿,是否有失身份?堆出了是否也会引发,如雪纷乱的猜度?一个孩子的目光,牵动了我,也牵回了我的童真.我把成人的矜持,抛给了寒冷.我堆起了童年,在围观人的眼睛里,一如再现了图腾.我离开时,那雪人儿眼泪汪汪.我感觉象幼时一样无奈,又象幼时一样心狠。

一片红柳,就是一片春天,满目的雪,是一只只蝴蝶。树梢已压弯了细腰,她也不会在诗句中呻吟不断。那其实是一片不谢的鲜花,戈壁的四季都蓬勃成了春天。弥漫的尘,掩盖不了她的风采。我从她身旁经过,为她在冷冽中的从容惊叹!

真是美好无比。

原来等待春的到来,远比见到春更令人心情激动和精神亢奋。

这个冬天,从江南到北国,漫长得仿佛就是全部人生.黑夜的城,亭亭玉立的树,冷冽中舞出了轻柔的风,象梦中的梵阿铃,并不陌生.原谅我,不知是该忧郁如诗,抑或雀跃放歌.来了,又走得匆匆,这是谁都熟悉的过程.但大地的冰封,绽开了花纹.若梦,闪亮缤纷.这一个早到的春.已不可阻挡地劫持了我,向着夏的炽热飞奔!

是的,来去匆匆,人生又有几多春天!但这每一个春走来,我们都应该满怀豪情和自信,与她拥抱,紧紧地,让周身也充满春的气息。

万物复苏。春风骀荡。

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走过的每一步,每一个影子,都是让人温馨难忘。真的,倘若有过忧郁,有过寒冽,甚至有过悲伤,春天总是让人怀恋的。

春天,熟悉的春天,我正伸开双臂,等待你的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