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扎的宴舞
(2011-10-26 18:34: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已刊2011年10月23日《劳动报》“品位周刊”
大巴扎的宴舞
安谅
新疆兵团建设与上海是颇有情缘的。还有公事要谈,晚上他们就邀请到国际大巴扎边吃边聊。说有歌舞演出,还是值得观赏的。不能拂了他们的好意,就被热情裹挟着,到了人车喧闹的那个街市。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就是“市场”之意。有朋友开玩笑说,巴扎与麻扎不能搞混了,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径庭。麻扎指的是坟墓,确实不可大意。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歌舞,还是挺热闹的。八点半开场演出,大堂里已座无虚席。主人盛情,我们有幸坐在四楼的包厢里,舞台和大堂都一览无余。舞台宽敞端正,布置得大气也颇有民族特色。大堂则排放着一溜长桌,正中都是直排着的,观众边坐着品尝美食,边欣赏节目,倒也惬意自然。歌舞编排民族特色十分浓郁。维族男女青年或集体出演或分开歌舞,歌声欢快、嘹亮,舞蹈优美、婀娜。曲目显然都久经挑选和排练,演艺娴熟到位。虽大都不是耳熟能详,比如像《冰山上的来客》那么亲切,但无疑是赏心悦目的,维族小伙的英俊倜傥,维族少女的秀美淑雅,在歌舞中淋漓尽致的展现。难怪我们中的一个兄弟,连饭酒都顾不上了,趴在包厢窗台痴痴地看得入迷。最后一曲婚礼歌舞奔放而又诙谐,维族青年男女在喜庆中表现了生活的幽默,让人深受感染。我仔细观察并询问了知情者,发觉表演歌舞的都是维吾尔男女,而大堂坐着观赏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汉族人。他们都是从四面八方而来,仰慕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的乐观天性,给他们送上了兄弟般的热情的掌声。
维族歌舞演员们从台上鱼贯而下,走到观众席,邀请观众翩翩起舞时,场面一时洋溢着节日的欢庆。脖子盘旋着一条硕大的眼镜蛇的美丽姑娘,让观众又惊又喜。最有趣的是,主人把她和同伴请入了包厢,在舞蹈中,她把眼镜蛇要架到一位兵团兄弟的脖子上,他惊慌逃避,姑娘追了他一圈,最后他干脆躲进包厢的厕所内,锁上了门,大家都不禁吃吃大笑起来。姑娘把眼睛蛇架在我的脖子上。足足两分多钟,我扛着眼镜蛇,“冒险”地舞蹈,大伙儿纷纷拍照,也发出阵阵惊叹。过后,都向我翘起了大拇指。心里虽有点怯,但此时此刻不能做缩头乌龟呀,好歹上海男人,在外面,更要有点腔调呀,呵呵。
维族人说,法国的红磨坊跳的是艳舞,泰国的芭堤雅跳的是燕舞。而他们则是维族特色的宴舞,说的很有意味。这创意也足见维族兄弟的智慧了。在大巴扎的入口处,一个帅气的穿着维族服饰的男模特在高台上站立着,连眼珠都凝然不动,还以为是蜡像,刚想凑近看个仔细,边上人提醒说是真人,赶紧收住身子,禁不住笑了起来,却见这艺人目光如炬,又纹丝不动,一种定力不免让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