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刊2011年10月2日《新闻晚报》副刊“沪新线”专栏
国庆,在第七号界碑
安谅
人总得为信念和责任活着,并且快乐地工作。在红其拉甫的边防哨所,当我站在第七号界碑边上,摩挲着这普普通通的花岗岩石,看那些年轻的士兵带着淡淡微笑的神情,在这哨所旁安然地来回时,我对上述这一句话感受愈深。
这也是年轻的士兵们无言地告诉了我这一些。这是继去年国庆节之后,我又一次在国庆节前夕,来到了这中国第一高度的边防哨所。去年踏足之前,我对此哨所仅仅略知一二。这两次的登临,我对这哨所及其驻守的士兵们,分明已刮目相看了。
红其拉甫,海拔5300米,属我国最西端的一座哨所。她位于帕米尔高原,属于喀什地区。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近在咫尺。它还紧挨着喀喇昆仑山,对面就是巴基斯坦国了。红其拉甫的位置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秋天的红其拉甫,天蓝雪白。冰雪象巨大的手掌,覆盖着山峦。寒冷砭骨,氧气稀薄,坐在车里就感觉昏沉沉的,像病了一般。我下了车走了几步,趔趔趄趄的,且走得极为缓慢。一是路面湿滑;二是头晕、气喘,心口抽紧了似的,想走得快些也力不从心。游客几无人影。用当年马可波罗的话说,“这里,连只飞鸟都看不见……”当然,马可波罗如果在世,看到如今的红其拉甫的景象,也会生出另外的感叹。因为在这里,道路已蜿蜒于山间,建筑已架设于山峦。哨所高高地矗立着,像一只巨大的雄鹰,屹立在山峰之间。而年轻战士们矫健的身影,也像绿色的树叶,闪现着生命的活力。
战士们相当年轻,来自全国各地。大多还像个孩子,有时攀谈几句,便露出了腼腆的笑意。有一位正站岗巡视的士兵,当一位女游客要与他合影留念时,他婉拒了。那位女游客深表遗憾,只能让同伴在一边悄悄地为他与她迅即地拍摄了一张。我猜想,那镜头里的一刻,小战士的脸一定是威严而又恬然的。我和小战士聊了几句,得知他来自甘肃。他的家人也都在甘肃,说话间,他的目光里流淌过一丝温泉。我想,这是触动了他心里的柔软,他一定是想家了。这样一个年纪的孩子,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这冰山雪峰之上,思念也许就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乐章。我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住在学校念书,即便与家人同在一个城市,那种思家之情也是十分浓郁的。家,总是最踏实、最令人温馨的地方呀!
而此刻,又有多少人在这个节日,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某种信念和责任,实践着大写的承诺。即便思念如风一样不时吹刮着他们,他们捋一下头发,依然坚定地前行。
帕米尔高原是一个绝境胜地。红其拉甫则是绝地之绝,波斯语为“血国”,它让人望而怯步。
在红其拉甫边防哨所的战士们,长年驻守。给养主要由山下输送。他们在这峻陡的山崖上,在这冷清的环境中,还时刻保持着鹰隼一般的眼力,这里通向异国。第7号界碑,正面,是汉文“中国”两个大字,而背面就是巴基斯坦的文字和标志。国门在这里神圣而又庄严。我在这正反两面,都拍了照片,让同伴为我留影。这是我两次在国庆节留下的痕迹,也是两次非凡的记忆。远处巴国的哨所也在雪中安卧着,不见一个人影。只有皑皑积雪坦然地铺展在路径和四周的山间,无声地歌唱着。据说,有时巴基斯坦的哨兵们也会与我们的士兵招手致意。我们的士兵会扔给他们手榴弹似的二锅头,而他们也会回赠异国的食物。碰巧时,有的游客荣幸之至,还可与巴基斯坦英武的哨兵们合影。在这里,除了戎装维护着一种国家的威严,那笑意和眸子里的亮光是完全人性化的,那是和平的阳光。
此刻,我真的感叹,和平真好!睦邻友好真好!多少年来,在边境的流血事件屡有发生,让边境线成为一种可怖的流血线了。于何国何民有利?和平应该是这个世界永远的主旋律!
听说,中央主要领导曾亲自登临红其拉甫,视察慰问。自治区的书记也只身来到红其拉甫。红其拉甫这个看似弹丸之地,却在国人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某一个春晚,当红其拉甫哨所的战士们出现在镜头里,并向全国人民拜年的时候,我想,他们一定感觉到心里流过一股暖流,因为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他们,在向他们拜年致意!这是多么荣光的时刻!
更多的节日和平常的岁月,他们是冷清的,是艰苦的,像山上的雪莲一般的寂寞。但他们的绚烂,执着于山巅,是无与伦比的。不只是他们。你、我、他,也许都是如此。牺牲了与家人团聚,与家乡拥抱的美好时刻,但节日的光芒与信念和责任的火焰交相辉映,那是愈加璀璨的时光!
这也让我生发联想:节日究竟如何过得有意义和价值,人生又如何过得更加充实和快乐?在红其拉甫我已深有所悟。站在第7界碑前,摩挲着这花岗岩石,我想念着远方,想念着家人,默默地在心里祈祷:为亲人祝福,为祖国祝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