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刊于2011年3月27日《新闻晚报》副刊“沪新线”专栏
让情感自然流露
安谅
正午的地铁站,站台上乘客们静候着列车的到来。忽然出现了一阵骚动,大家围成了一个圆圈,圈中心是一个单腿跪着的小伙子,双手拥捧着一大摞红色玫瑰,面前站着的是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孩,她一定是被这突然的举动震懵了,显得惶恐不安。无疑,这是一次求婚仪式,但也是别无新意的求婚仪式。大庭广众之下的表白,据说其威力要比平常放大几十倍。小伙子不断地大声喊叫:“答应我,嫁给我吧!”围观的人群也跟着喊叫起来:“嫁给他吧,嫁给他吧。”在一片喧嚷声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女孩手足无措地迟疑着,最后她一把抢过玫瑰花,就从人群中突围出去。人群爆发了一阵掌声和叫好声。
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男女老少都竞相露脸,能竞得月冠军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逐渐被淘汰了。这天,一位女孩被pk了,她站在舞台中央,刚想启口,就有一缕哀伤的音乐响起。小姑娘随即直言:“不要放悲伤的的歌曲好不好。”她一脸庄重,绝无被淘汰之后的悲凄神情。她在音乐止住之后,坦然地说,她此刻很愉快,能在“星光大道”走到今天,她已很满足,要感谢的人很多。她最后又唱了一支欢快的歌,作为对观众们的答谢和对“星光大道”的告别。她是欢笑着走下舞台的。她的阳光灿烂和洒脱是否会让那些想以此煽情的编导们反思呢?
我曾参加援外合作一个月,就碰到了中秋佳节。朋友B本来忙忙碌碌的,也没把这放在心上。不料,家乡的中秋晚会想到了他,让他与妻儿在电视屏幕上见面了。主持人朗诵了一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不断催问双方,好久不见,有什么感受,是不是很想念,还让他们互相说一句亲热的话,让念初中的孩子也说一句给爸爸听。妻子的话说得很平常,初中的孩子吞吐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主持人还在不断地煽情,场面一时有些尴尬。朋友B之后说,本来自己心情挺不错的,这一折腾,又酸又疼的,心态也被搞复杂了,他太太也有这感觉,好像在演戏。这暂别的一个月内,他们原来是每晚都上视频聊一聊的,很自然亲切。我还耳闻一则故事。一位老艺术家仙逝了。他和家人再三关照,不搞告别仪式,不要奏哀乐。他认定自己是顺从天命,离开了 “凡间”,步入了安宁的世界。但单位却在处理善后时,还是召集了一个追思会,之前,还放了一段哀乐,让大家默哀。追思会上还组织了几个声情并茂的演员发言,每个都讲得大家唏嘘不止。老艺术家的家人也是泪流不止。还是艺术家的老伴清醒冷静。她让大家止住哭,说这有违先生在天之灵。她说完,就向大家道了谢,先自走了。
巧合的是,我在地铁车站又邂逅过那个小伙子,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我笑问他,那女孩嫁他了吗?他撇撇嘴,倒也痛快地吐出一句:“哪里呀!上次是被我当众逼的,才无奈接受了,没几天就翻脸了,和我拜拜了!”
某一个冬日,我曾去造访戈壁人瑞,一百二十多岁的老汉。搀着他的手,又与他合影,我心中腾起一种忐忑。人家这么大岁数了,我们一拨拨人来人去,不是添麻烦吗?
我遂想起另一位人寿,百岁了,亲朋好友和各方神仙都去祝贺,人寿之前表示想简朴地过生日,就家人团聚在一块,不想折腾。没料到,来了那么多人,媒体也来了,地方电视台摄像机始终散发一种似火的热情,喧闹的场面,让这一家子像过大节似的。之后,老人的形象也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老人却在闹腾中身体忽然衰竭,不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突然的变故让家人很是后悔。如果这百岁生日过得清静低调一点,老人是否可以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呢?
这一个个故事让我对煽情这两个字渐有所悟。我明白了,煽情放大的效应最终还是失效了,它恰恰就是被真实打破的,
煽情,能时时鼓噪出别人的几滴泪,却违背了别人的意志,最终还是被漠然视的。
如此,让一切自然而然,让情感的流露,就像山涧的流水一样跌宕自如,不是更美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