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牵挂,用此一生

(2011-01-17 18:53: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本文已刊于2011年1月17日《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

 

牵挂,用此一生

安谅

 

在新疆,呆得时间愈久,愈能感受到新疆与上海有一种特殊的,深挚的情愫。就像叶尔羌河水,与喀喇昆仑山的冰山,无法分割,永远融合一样,纯净,醇厚,又一脉相承。

这天和建设兵团的几位旧友新朋一聚。席间,竟有一半与上海有缘。有的舅舅、阿姨在上海,有的兄弟姐妹在上海,还有两位父母就是上海人!六十年代,父母响应号召,戍垦边疆,并在天山脚下定居了,他们也在这西域边疆呱呱落地,成为道地的新疆人。但他们对遥远的上海,依然一往情深。我们为这一缘分,频频碰杯畅饮。到和田,到阿拉尔,兵团的辉煌历程的展示,让我这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对上海当初十万知青奔赴边疆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灵,也被深深地震撼了。之后我又知晓了两位女性,我不得不为其中包含着的那感人至深的牵挂,而潸然泪下。

那年,有一位上海女知青坚持要到边疆。母亲不允,她还是偷偷上了火车,万里迢迢,来到了这广阔的土地。母亲是真爱女儿的,她不放心,一路寻找过来。见到了女儿,却无法劝回女儿。母亲干脆也住下来,她一定要好好陪伴和照顾自己的女儿。女儿在母亲心中总是柔弱的。母亲牵肠挂肚呀。这一陪伴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女儿终于可以按政策返沪了,而母亲带着那份牵挂,已离开了人世。坟茔就在兵团农场的一个土坡上。看过的朋友叙述说,无名草在那坟茔上摇曳,空旷、寂静、孤独甚至透出一丝悲凉。那位让她牵挂了一生的女儿,曾经久久地伫立在母亲的坟前,泪水滂沱。母亲已无法再陪伴她重回上海。她永远地留在了边疆。

一个秋日,我受一位领导委托,去探望一位上海女知青。她已经退休了,就住在喀什市区。那是一幢低矮、陈旧的四层楼房,大约是六十年代建造的民居。在二楼一个两居室的单元,我见到了这位老大姐。六十多岁,脸上充满了皱褶,沧桑的面容,已看不出一丝出自上海闺阁的痕迹。她当年嫁给了当地的一位汉族小伙子。她的母亲和姐妹还在上海,她原本可以回沪居住的。她也回去住过一段时间,但她生活得不自在。她有一双女儿,自打出生就一直在南疆,她们也没法适应。最重要的,她那早逝的丈夫,还有一位老母亲在喀什,需要有人照顾,而她丈夫的墓地,也在喀什,清明冬至,也得上坟祭奠。离开喀什,不踏实了。她说她就呆在这儿了,直到落土为安。说的是上海家乡话,很平静,却令我们在座的男子汉双眼湿润。告别时,她坚持要送我们到车旁,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挥手之间,也无不自然地流露。

牵挂,用此一生。不管是哪一种爱,它们都把远隔万里的上海和新疆相系在一起,以一种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使这世界更加生动与美丽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到处是黄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