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课 ------清心培训第十四天

(2013-01-22 08:24:01)
标签:

教育

分类: 清心课程培训
        昨天,写完日记已经是深夜12:00了,教室里还有一位同学,我的大脑开始呈混沌状态,必须要休息了,我离开教室,回寝室时发现2楼教室依然灯火辉煌。探头一看,我惊讶的发现,教室里面有四五位同学还在用功,不由心下佩服,大家年纪都不小了,还有这样足的学习劲头,充分证明人天生是爱学习的。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了,头还有些蒙蒙的,连日来的埋头写作与答题让我充分体会到了肩颈强的滋味。我围着花园边走边做踢小腿的动作,以疏通膀胱经,很快,大脑就清晰多了。吃早饭的时候,黄老师跟我说,她看了今天的题目要晕掉了,还有一位饭都没心思吃了。题目我还没有看到,一听这话不由的紧张起来,想快速吃完以探究竟。我说,我还没看题目就晕掉了,你看到才晕,比我强多了。黄老师这段时间负责给美国人同声翻译,过后还要接受美国人没完没了的答疑,也累的够呛。
       回到教室,我正襟危坐,小心的打开题目,发现有7道关于科学的论题,仔细看了题目内容,不由松了口气,这样的题目只要掌握住了核心思想,是完全可以任意发挥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看来人真的是被吓死的。
       下午3:00,清一校长来到教室给大家讲解,先把几位同学的答案做了一番的点评,有一位同学在回答科学教学目的的时候,答道:我们要学习我们真正需要的科学。
       校长问:“做饭的煤气是怎么回事要不要学?” “要学!” 同学很肯定的答。
       “很遗憾,这些天给你们做饭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煤气是怎么回事,妨碍了她们给你们做饭吗?” “这。。。。要有一个标准。。。”同学拼死顽抗,开始扯。
       “别扯原则了,尽说大话空话。不过,这是中国的治人之道,诸位如果去当官,一定要明白很多事情不能说的太清楚,让下面的人估摸着去做,做对了就是你的功劳,没做对就是他的问题。”
       “你那一堆东西,其实是乱的,是你在大学里面被培养成的毛病,把一些空空洞洞,似是而非的东西放上去糊弄人。培训再有一周就结束了,你们这些毛病回去之后还会有,要时刻的提醒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好了,我就不一个一个的批了,根据心理学,批判错误不一定带来进步,只能剥掉你们身上厚厚的壳。” 一听校长这样说,大家提着的心都放回肚子里。
        校长接着说:人学与科学的差别是如果想很好的了解人,就必须要了解物,两者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去了解。只研究人是不可能的,连人的身体都是由物所构成的。如果研究物就必须要研究科学,如医疗科学,生命科学等等。比如,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食物对我们最好,还要了解非食物,如土地的品质,以及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万物生长靠太阳等等。这样一来,生物科学天体科学都在里面了。如果把我们放在正中间,这些东西就会像网一样的展开。因此,我们要想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就要了解身边的所有东西,所有的科学我们都应该学,科学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这才是科学的意义。
       古人把世间分为天、地、人,很多人认为自己顶天立地,认为我们人类很重要,很了不起。其实不是的,这很形象的代表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是中间的,其他生物也一样。了解天,就要了解星球的运转,了解宇宙,了解灵魂等等。了解地,就应该了解万物的生长规律,江河山川的变化。
       如果我们设置一个课程,不管是什么都一定要知道目的。科学课的学习,从孩子出生时就要研究。如孩子拿到东西就咬,其实已经是在用他的嗅觉与味觉在探索这个世界,了解物体的软硬度等,并不是他真的要吃。一般孩子拿到非食物放在嘴里咬的时候,妈妈们会尖叫,在你尖叫的时候,你已经剥夺了他的探索精神。你看到孩子最不可思议的样子,也不要表达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和动作。你怎么知道孩子是错的呢?当你出现了大惊失色的态度,你把家收拾的一尘不染,把孩子抱在怀里,生怕他受到伤害,你就已经剥夺了他与自然界的联系。
      我每周都会带孩子出去玩,他可以很自由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我在旁边,只需要观察他有没有没有危险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很快乐,如果他和老人一起出去玩,老人会像一个警察一样看着他,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让孩子很郁闷。后来老人开始研究,为什么我带孩子出去的时候孩子那么开心,研究的结果是,原来张健柏带孩子出去的原则就是“不管孩子”。这和在家人的尽力保护之下骑骑马木,玩玩山车就回去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孩子一岁以上就可以学科学,如果这时候你让孩子去学习1+1等于2,会过早的限制他的思维,是培养未来的傻子。孩子在生活中会自动学会数学,如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你不需要去教,只需要给他提供无限的机会就够了。
      你在吃饭的时候会去研究米饭的分子式吗?如果你是为了让米饭做的更好吃,那你就要去学习烹调,而非分子式。
如果我想到火星,就去研究火星。所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万物都是我研究的对象,而我只需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够了。
      中国没有文科,理工科也没有科学精神,只有考试精神。他们只是一个考试机器,无法成为一个人。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最好让孩子在家里,只要你做的稍微正确一点,或者什么都不做,起码他还是个人。       
      西方最有名的大学,通识课程有两千多门,作为一个大学可以这样做,但作为一个精英学校,不可以这样。我们把他们作为教学之一,有无穷的可能性供选择。我们为什么比耶鲁哈佛先进,因为我们把他的通识课程移到了前面,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
      生命中根据价值体系来安排先后,从小就要给孩子立下目标,立的越早越好。如果一个12岁的孩子想学中医,就让他先主攻一门,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别的东西也会触类旁通。在这期间,很多的东西就不用学了。因为他不想出国,
英语也不用了。可以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的人学。下学期我们会开历史课,集中学习研究历史。用一个学期时间,别的东西就是辅线条。我们每学期都有不同的重点。几年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在很多领域都比大学生精通。
     天底下有两种人不要教育,老公不是用来教育的,是拿来爱的。老婆也不是用来教育的,是拿来宠的。如果想要改变他们,就必须从改变你们自己开始。你们在这里学到东西,回去之后只能教孩子和学生。
     在西方,如果你有兴趣学习自然科学,起码要钻进去三年的时间研究。我提前教孩子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极限性的,因此最好专精于此。
     少小立志很重要,你要做的就是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为什么有学生想学中医,学教育?因为他们喜欢校长,喜欢刘老师,想模仿。如果老师无法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学到的东西就会很有限,这也是教育体制的失败。有家长认为,今日的学生想当教师,受校长的影响太大了。这恰好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如果学生见到张校长,说:我才不学张校长呢。家长真的就满意吗?你花那么多的财力物力,把孩子送过来,最后居然不希望他学习校长的东西,这不是颠倒吗?
    你可以认为科学课不完全是一个简单的课,美国的科学课涉及几千种教材,其实就是自然。中国的科学概念,让学生一想到就头痛。女孩天性把生命和生活看的很重,一旦发现科学课与其无关就不想学了。中国编了大百科全书,让人看不下去,是因为
专家们用专业术语来编,这是给学生们看的吗?假如我给大家讲科学,像专家那样用很多的专业术语,你会觉得很深奥,会认为我很渊博,但是你们一定会远离我。
      真正的科学课,要培养人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培养他探索的热情,质疑的精神。
      而培养这样的科学精神,必须要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给孩子们上课才可以做到。我放娱乐片也可以给你们讲成科学课,这取决于人,不取决于教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如你感冒了,有人告诉你喝点姜汤,泡泡脚。你认为不科学,你选择去打针,认为这才是科学。因为那是人制造出来的,有一大堆的化学名词,这是科学教。
      过去我也这么认为,在了解了人体气血的运转之后,就知道原来这样处理是最科学的方式。凯瑟琳病了,你给她刮痧拔罐,她会认为这是中国巫术。这就是差别,全在你的心态,在你的一念之间。
      当你持开放的态度时,你会探索到这个宇宙的奥秘,当你把自己封闭的很死的时候,遇到你无法理解的事物,给他贴个标签就转身走开,你就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机会。因此,对你不知道的东西,不轻易的下结论,永远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才有可能打开未知领域的大门。
      中国古人,强调“述而不作”,不认为自己是“创造者”,只是一个把智慧转述出来的人。古人的智慧很高的,我们只需要把聪明人的,古人、西人的东西好好学过来,理解就够了,不要假装自己是最聪明的。西方科学都是找新奇,找发现,搞创造,往往走偏了,完全背离了生活的真相。
       今日学堂的东西无非是把古代的,现代的、西方的,拿过来,运用了他,并组合了他而已。并不是我创造的东西。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不是在办公室里面研究的人,而是使用的人。世界上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成果,你把他用好就行了。
      校长讲的很多,让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来理解科学,同学们都感觉收获颇丰。
      明天是死亡课,校长准备安排大家到特殊的地方 -----  当地一家有名的“道馆” 里面,讨论生死大事。
       期待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