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张爱玲是我喜欢的作家。
最近看《中国现代小说史》,跟着夏志清先生读张爱玲,读出另一种深刻。
《中国现代小说史》为 夏志清的英文代表作,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学者刘川鄂说:“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并引发了大陆历久弥新的张爱玲热、沈从文热、钱钟书热,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
夏志清(1921—2013),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21年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沪江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62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东亚语文系副教授、教授,1991年退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学界有言:没有夏志清的慧眼,“张爱玲哪有今天如此风光?”(刘绍铭)
在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夏志清用一章来讲张爱玲。
夏志清说:“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些顾影自怜神经质的倾向:但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这种倾向。这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再则,她对于七情六欲,一开头就有早熟的兴趣,即使她在最痛苦的时候,她都在注意研究它们的动态。”
他不仅从张爱玲的家庭和成长经历,论述她的与众不同,且与西方著名女作家比较,站在其性格形成的角度,判断张爱玲的文学素养。

夏志清说:“张爱玲从小就用文字、图画来记录她自己看到的世界,因为她对这个世界给予她的感官享受,非常爱好。”
这里引用了张爱玲在散文《谈音乐》中有关“味道”的两段描写,十分仔细且有个性。找来这篇文字,才发现之前没当回事。
夏志清说:“《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如此评价,真的很震撼,也有道理。
夏志清说:“《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极尽深刻之能事。”
夏志清说:“小说的主角曹七巧——打个比喻——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里的女人,不给自己快乐,也不给她子女快乐。”
夏志清说:“张爱玲充分利用七巧心理上的弱点,达到了令人难忘的效果。翠玉镯子一直推倒腋下——读者读到这里,不免有毛骨悚然之感;诗和小说最紧张最伟大的一刹那,常常会使人引起这种恐怖之感。”

因为夏志清的解读,这两天重读了《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对曾经十分推崇的《小艾》和《心经》等短篇,再次翻阅并检索读后感,比对自己的得失。
之前没有读过《茉莉香片》,一时无法验证夏志清的点评。《十八春》读得仔细,他却一笔带过。
总体而言,张爱玲是小说天才,其文字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人和事的理解,非常人能够。
只能做她的读者。
2021年8月17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