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读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的《辞职自遣》诗,一句“老了文章不值钱”,倍感凄凉。
诗曰: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基诗文托物言志,把“功成身退”的政治远见说得跟陶渊明那样洒脱;“明哲保身”之余,不免伤感;更多的,是看透了世事的沧桑。如此归隐山林,哪有陶渊明的自然?最后一句牢骚话,断章取义,对我等喜欢读写的人,颇具打击。

其实世间万物,凡是过气,都不怎么值钱。
翻阅《文学自由谈》今年第三期,老作家陈世旭《找准自己的定位》里一个细节,更让人如坐针毡。
厚道人陈世旭讲他编完一个小说集,很高兴的给曾支持鼓励过的一位青年作家打电话报喜,没想到人家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觉得你的小说还有人看吗?”反思之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蜚声文坛的老作家终于明白并接受了这个事实:“在写作这个真才实学的竞技场,自己是不入流的。少不更事时的‘作家梦’其实早该醒了。”

(陈世旭早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成名作。)
理想那么美好,现实如此残酷。
我也对自己的写作时常困惑:“这样简单的小说,有人看吗?”这是写不出来的原因,用以掩饰才尽和懒惰的不堪。
任何一个写作者,都有被读者遗忘的一天。文学史上能留下来的作品,本来就不该太多;多了,后人怎么看得过来?从这个意义而言,文章的值钱与否,跟人老不老关系不大。
当然,也没必要过于妄自菲薄。萤火虫就亮那么一阵子,也是生命的光辉。人的衰老,是自然属性;文章值不值钱,也有个辩证因素;都无需太较真。
需要较真的是必须保有一颗火热的心,尽可能写出真诚文字;先温暖自己,再想着对人有益,就很不错。
2021年6月26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