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从1月19日早晨到2月28日深夜,利用养腿病特别是过年的宽松时间,我写了一组精短小说,讲述从玉门来的长庆石油人系列故事。最短的1500多字,最长的6300字;共10篇,总计超过3.6万字。
这组精短小说的标题,分别是:《温玉生》、《柳玉成》、《庹玉忠》、《雒玉林》、《郜玉梅》、《蔡玉春》、《祝玉婕》、《丛玉玲》、《单玉雄》和《句玉珠》。每篇均以主人公的姓名为题,中间一个字都是玉,兄弟姊妹10人,姑且叫做“玉字辈”。

(长庆油田会战初期著名的“跑步上陇东”。)
前几篇写出来,有初稿或头尾段落挂在博客上存记;通过微信转发后,有人说主人公跟某个退休职工很像,姓名完全一样。有人说这些故事他们都熟悉,真的;有人问我写的是谁?
我写的是一组石油工人曾经的生活;小说人物,有原型,但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这些故事,多讲熟悉的采油工,也写了钻井队,写了科研院所;写了驾驶员,写了工会干部。有两篇甚至使用了全国劳模和工人发明家的点滴事迹,但都不是真的本人。我只想通过精短小说这种易于手机阅读的文字,讲述石油人自己的故事,万不可对号入座。

(长庆油田在陇东的会战动员大会。我的这组小说,环境背景都在陇东,主要是庆阳和马岭川道。)
如果这组小说能走得远一些,我想给他们一个总标题,就是《玉字辈》,并且写了一段题记。
玉门油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著名诗人李季早年深情写道:“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1970年10月,长庆油田在陇东拉开会战序幕。主力军除了少量军人和两万复转军人,就是从玉门来的石油工人。
在长庆油田,到处都能看到玉门来的石油人和他们的后代。这些人的故事,就是我们这棵大树的枝枝叶叶,还有深扎在泥土里的根。

(新世纪初期的安塞油田,这是著名的高沟口前指和第一采油厂等基层单位所在地。)
微信朋友圈功不可没,已有熟悉的作家朋友鼓励了其中的几个篇章,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我也想把比较满意的三四篇先改出来,争取发表,主要是给自己鼓劲;如果热情不减的话,打算再写一组“庆字辈”,写庆阳长大的石油人。把我的石油题材写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向玉门来的石油人,致敬。
感谢“玉字辈”,感谢读者。

(春节期间微信朋友圈看到的第八采油厂丛式井组图片。技术进步了,一个井场现在能打几十口油井。)
2021年3月1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