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李建学
蔡玉春是陕北人,父亲在蟠龙战役中由区队民兵编入一野,打到玉门后留守,在油田结婚生子蔡玉春。
1970年冬,长庆会战在陇东打响,蔡玉春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随父母来先到了泾河之滨的长庆桥。十五岁的蔡玉春知道,总是不着家的父亲是一位副指挥,经常坐吉普车。
第二年秋,会战指挥部搬迁到庆阳县城,进驻八路军385旅曾经的司令部北关桥头。那个大院早已是县委县政府的驻地,为了支援石油大会战专门腾出来了。蔡玉春一家六口,就挤在大院后土城墙上原有的一孔窑洞里。
“这里住过两位将军。”
他父亲自豪地说。
蔡玉春在县城上完高中,就去莲池公社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父亲对这种有些体罚意味的再教育深表赞同,临行前特意带他们兄弟姐妹回了趟陕北老家。很多模糊的情景,几十年后在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得到再现。一向坚持原则的父亲那次带车回家,在老家的县城置办了灶具购买到很多酒肉,回去杀羊款待众乡亲。
父亲说了很多话,对子女说得最多的也就两句。一句是“不能忘本。”另一句是“绝不搞特殊。”
蔡玉春招工进采油队的时候,父亲慎重其事的跟他谈了话。父亲说“一定要争气,要积极上进,早日入党,但不能提干。”看他听得心不在焉,父亲厉声道:“只要我活着,只要你们在油田工作,只许流血流汗,绝不能想着当官。”
蔡玉春明白了,父亲在子女面前的原则,从来都是说一不二。
三年采油工练出来,蔡玉春当上了厂里的先进个人。父亲的奖励是一本塑料皮笔记本,叮嘱他不要荒废了学习。父亲说:“搞石油除了流血流汗,更需要技术。”
蔡玉春本来就是个爱学习的人,这一点无须父亲督促。五年后,已经是人父的蔡玉春成了局劳模并入了党,他的提干报告却被组织部门退回厂里。知情者私下透露,是父亲不准推荐他的儿子提干。
“我不能一辈子当工人啊。”蔡玉春据理力争,“转干是我自己挣来的,哪一条不符合条件?”
“就一条,我是局领导。”父亲蛮不讲理,对自己的子女从来都是这副马列主义的样子。后来厂里推荐蔡玉春去进修,再次被父亲否决。蔡玉春十分伤心,有几年都不愿跟父亲见面。且私下里发狠,一定要自学成才,让他看看自己成功的那一天。
。。。。。。

(甘肃宁县长庆桥,泾河;长庆油田最早的指挥机关所在地,也是油田名称的来源。)

(2014年6月,我与工人发明家程少春在他的专利设施展台前留影。当年4月,我被抽到长庆油田写作组,给他撰写了参加西部大庆劳动竞赛表彰大会上的讲述材料。这篇小说中使用了他的一点真实资料,先行感谢。)

2018年夏,我在陕北的采油厂调研,看到一线采油工利用废弃材料制作的生活用具。

(那次调研中最喜欢的就是跟采油工聊一些有趣的故事,喜欢原油的味道。)
。。。。。。
现在的蔡玉春,已经完成五十多项生产工艺技术创新项目,解决了多个生产技术难题,其中5项发明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油田做过测算,蔡玉春的发明创造,间接创效数十亿元,超过了一个小型采油厂。
当然,他的职称是高级技师,属于工人系列。年轻的时候因为老革命的父亲,蔡玉春跟干部无缘。老了,成了享誉全国的发明家,他很是喜欢自己的技术工人身份。
2021年2月5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