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路过潼关,几个人跑到近些年才开发的仿古小镇上去吃午饭,没想到正在重建,商户都不营业了。好在弥漫多日的雾霾有些松动,可以站在老潼关眺望黄河。
老潼关高高在上于黄河南岸的土坡,脚下的连霍高速与黄河之间有桃园古渡坊,对岸则是著名的风陵渡。
潼关桃园古渡坊主要为商业街区,也有关中文化展演区和古栈道桃园风景等,都是新建的游览项目。
风陵渡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端,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处,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千百年来,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皇帝游历至此,感慨潼关之峻,于城楼外横额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更早一些的杜甫,则以诗的方式,描写了潼关之险要。
诗曰: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站在潼关高处,眺望黄河,眺望对岸的风陵渡;黄河与黄土塬一衣带水,迷茫在天际。
早年知道风陵渡,源于初中《地理》课本,知道流经老家天水东部山区的渭河,在这里功德圆满,变成黄河的一部分了。工作以后第一次去北京,火车经过风陵渡大桥的时候,爬在窗前一直看到视线模糊。
风陵渡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传说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助阵,黄帝部落的将士迷失方向不能应战。危急时刻黄帝的贤臣风后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终于战胜蚩尤。不幸的是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就埋葬在这一带,后人曾建风后陵。唐圣历元年(689年)在此置关,即风陵关。再后来,又称风陵津,为黄河由北向南转而东流之要地。津当然是渡口,也就有了风陵渡。
另一个说法是女娲的陵墓叫风陵。女娲为风姓,其墓即风陵。据说在风陵渡赵村东南,曾有女娲墓。《蒲州府志》记载,对于女娲墓,唐宋时代都有祭祀和守陵痕迹;后来陵墓消失,可能没于黄河水患。
风陵渡作为黄河要津,历史地位不亚于潼关。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诗,就是形象描述。
诗曰: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站在老潼关看黄河,西来的渭水,缓缓融入北来的黄河。两河相交,没有一点波澜,更没有清浊上的区别。渭水好像在数百公里之外就准备好了这一刻,自自然然以同样浑黄的面目,不紧不慢进入黄河。黄河则以母亲般的胸怀,义无反顾接纳了渭水。一个来得理直,一个收得气壮;两河交汇处,水天成一色。
站在老潼关看黄河,同样处在黄土高坡的风陵渡与潼关古城几度夕阳红,相看两不厌,一如既往地惯看秋月春风,一如既往地默然注视着世事变迁,把那些洪水滔天的记忆,把那些金戈铁马的拼杀,统统付诸东流。
俱往矣,渭水在风陵渡入了黄河。对立于两岸的老潼关和风陵渡,见证着沧海桑田,演绎了悲欢离合。能身处其中,能抚今怀古,能故作英雄叹,当为人生大幸矣。
2019年11月25日晨于西安家中•书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