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鱼

标签:
电影追鱼越剧十姐妹 |
分类: 散文 |
晚上在央视戏曲频道看了少年时熟悉的电影《追鱼》,早起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很多的影视版本,也弄清了其最早的出处,是明代传奇小说《鱼篮记》。
电影《追鱼》是1959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越剧彩色故事片,王文娟、徐玉兰主演,讲述了书生张珍与鲤鱼精的传奇爱情故事。
北宋嘉佑年间,应天府(今商丘)学子张珍之父与开封府金牡丹小姐之父金丞相原本同窗好友,两家子女自幼指腹为婚。不料张珍父母去世后家道衰败,只好投奔岳父。金丞相嫌张珍贫穷,萌生悔婚之意;以“金家三代不招白衣婿”为由,命张珍于后苑碧波潭畔读书,好伺机退婚。张珍心情苦闷,经常独自走到潭边哀叹心事,潭中鲤鱼精爱慕张珍的善良淳朴,遂变成牡丹的模样到书房与他相会。二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一日,张珍在后花园遇到真牡丹,呼牡丹“娘子”被拒为非礼。金丞相斥其伤风败俗,将他赶出相府。假牡丹与张珍在回乡路上元宵赏灯,被金丞相撞见误以为其女与张私奔,命人捉拿到府内。一时真假牡丹难辨,只好请包公判断。鲤鱼精亦请出龟精变作包公来相府周旋,演出一场闹剧。在假包公巧妙暗示下,真包公得悉真情,为成全二人推辞不问。二人趁机逃走,金丞相不肯罢休,奏明皇上请张天师调来天兵天将追赶。危难之际,鲤鱼精将身世告之张珍。张珍不以为怪,反而更加看重这份真情。生死关头观音现身,愿度鲤鱼精修炼成仙。鲤鱼精不愿成仙,遂涅槃再生转为凡人,终与张珍结为夫妻。
《追鱼》是我少年时看过的最好的几部影片之一。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片子,是在距离我们李家沟五六里地的王家沟,于一个场院里看的露天电影,时间差不多是1980年。那时候年幼无知,总是喜欢看打仗的影片,不懂得越剧为何物,觉得这个电影好长,长得人昏昏欲睡,却记住了这个简单的故事。
后来看《红楼梦》,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越剧优美的唱腔和温婉的表演迷醉,再看《追鱼》,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片子。
当年在老家看电影,一个村一个村跟着往下看,一部片子能看好几遍,况且过几年还能再看到,也就对“追鱼”的故事烂熟于心。
看《追鱼》,总觉得小生演员太文弱,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后来才明白,越剧的小生大多都由女演员客串,这个剧种本来就擅长缠绵悱恻。成年以后,很是喜欢越剧的唱腔,时常为女主角情意绵绵的演唱感动。
多少年后的深夜,在家里一个人欣赏曾经的《追鱼》,沉浸在美妙的艺术享受里,感觉这个片子一点都不长,而且舞台语言十分简练,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情景逻辑严密,很值得学习。
1955—1965之间的10年,前辈们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堪称“百花齐放”的时代。《追鱼》这样的民间故事,与时代的主旋律关系不大,也能拍出来,还能经久不衰,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而且需要深思的事情。
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才知道王文娟是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的夫人,而徐玉兰则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艺术家。
“越剧十姐妹”指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据说缘于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而得名。当年夏,越剧艺人反对旧戏班制度,为筹建剧场和戏校举行联合义演,十人同台演出轰动上海,被誉为“十姐妹”。
十分喜欢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就喜欢“十姐妹”。通过看老电影《追鱼》,弄明白了这些有趣的事情,真好。
存记资料:
《鱼篮记》为明代传奇,全称《观世音鱼篮记》,亦称《鲤鱼精》、《观音鱼篮》、《观音鱼篮记》等。明文林阁刊本,全剧32出,作者不详。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收有《牡丹记》,题郑国轩撰。祁彪佳评述其内容:“金牡丹为鱼妖所混,几不可辨,此境地之最恶者。”可见,它的故事与《鱼篮记》相近。至于《鱼篮记》的内容,有几种版本。
其一:
《鱼篮记》写金宠、张琼往武当山拈香求子。玄天上帝念金宠贪赃枉法,故降一女;张琼为官清正,赐予一子。金、张二人指腹为婚,张琼之子张真成年后去金家投亲,金宠以不招白衣女婿为名,留他在家中攻读,以期求取功名。有东海金线鲤鱼精变幻金宠女儿牡丹模样,劝诱张真同谐连理。并约定在金宠寿诞之日,牡丹递杯之时,让张真作轻薄举动,拉她的手。张真依言而行,结果激恼了金宠夫妇,被赶出金家。鲤鱼精施妖术,使牡丹患重病,金宠夫妇为给女儿消灾,差人追回张真冲喜,张真偕假牡丹共返金家。家人分辨不清真假牡丹,遂请包公除妖,鲤鱼精终为南海观音收伏。张真赶考荣归,与金牡丹成亲。故事宣扬了“积善之人加官进显、作恶之人中途遭宪”的思想,追求“因果报应”,也有抑恶扬善之意。
其二:
《鱼篮记》讲鲤鱼精不甘水底寂寞的生活,化成美女,顶替金牡丹与书生张真结婚,而真的金牡丹却独守空房。金牡丹家人便向开封府尹包公告状,包公将此案转给城隍爷处理。城隍爷识破真伪,乃请玉帝派天兵捉拿鲤鱼精。鲤鱼精在危难之际念观音名号,得到观音谅解,收为门徒,遁入空门,成为鱼篮观音。
其三: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剧作家安娥(田汉夫人)将此剧改编为湘剧《追鱼》。新剧本删去因果报应的内容,把鲤鱼精塑造为一个为了追求美好爱情而甘愿舍弃天堂生活、忍受人间痛苦的多情女子的形象,使她和嫌贫爱富的金牡丹形成强烈的对比,并将原有的“衣锦还乡、生旦团圆”的俗套改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尾。《追鱼》后被很多剧种移植上演,又名《碧波潭》、《碧波仙子》等。越剧《追鱼》最为著名,1959年被摄制成影片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