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来太原的机会并不多,对他的了解也大部分来自他与媒体间是是非非的纷争中,但越是这样,反而倒越激发了我采访他一次的念头。几天前,听到了他将来太原为《国家干部》造势的消息,但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不一定来,因此希望一睹他庐山真面目的想法就越来越迫切了。
上午九点过几分,预先通知的主创阵容悉数到场,王志文来了,巫刚来了,苏舟导演来了,张平先生也来了,会场顿时热闹异常。
王志文:“我是007”
记者印象:王志文永远都是主角。无论是在荧屏上还是在记者会上,王志文的“戏份”总是很抢眼,一个笑容、一个表情、一种语调,都让人觉得他是鲜活的。不知怎么回事,过去总认为他不会“笑”,所以今天就特意留意一番,不想,倒是我错了。主创刚刚坐定,就有主办方领导讲话,谁都知道这是程序,因此也就静静听着,不料,主席台上的王志文突然微笑着带头鼓掌,一时倒像换了种气氛。随后,大家共同欣赏《国家干部》的片花,荧幕上的王志文正和巫刚有场对话,王志文表现得正义凛然,也许是没有上下剧的接应,这个场面突然让王志文觉得有几分可笑,因此面对台下媒体含蓄地笑笑,并拱手“致歉”。
记者:很喜欢王志文老师的戏,比如《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黑冰》……
王志文:(笑)哦,还是不要报菜名了,谢谢你!
记者:您不仅演戏了得,台词功底还很厉害,记得《永不瞑目》是您解说的,听说你的同学都说你是NO.1……
王志文:哈哈,我是007。(显然已经受不了记者提问前的铺垫过长,又一次打断了提问。)
记者:您是怎么接受这个角色的?
王志文:最开始就是读小说,觉得很震撼,后来就等剧本,剧本花了一些时间,刚出来的时候,还不太满意,就只好继续等它的成熟。
记者:听话您在《国家干部》里塑造的夏中民这个角色是个挺复杂的人物,您是怎么塑造的?
王志文:首先有个好小说,其次有个好创作班底,角色就自然生成了。如果说我这次演的人和过去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职务不同,情感其实是共通的。作为演员,我一直认为,我一直就是在塑造一个人物,只是通过角色来不断地丰富他。至于我塑造得怎样,只有等大家看了这部戏,就知道姓王的是怎么塑造姓夏的啦!
记者:很多人说王志文的个性过于突出,很多时候甚至会盖过电视剧中的人物本身,作为演员,您不担心别人记住的只是王志文,而不是角色吗?
王志文:我听出来了,你是希望我改行。我想既然是我塑造的角色,就一定会有我的烙印,即使对于演员,想把每一个角色塑造得完全是另一个人,也不可能。我一直讲,我一生都在演一个角色,只要观众知道我在真诚地工作和生活就行了。
记者:在《国家干部》中,您对事业是全身心付出的,但对家庭似乎缺少照顾,有一场爱人负伤的戏,您似乎演绎得不那么悲伤。你个人怎么看待夏中民和家庭的关系。
王志文:(停顿数秒)夏中民也是人,我想你是怎么体会到和爱人的关系,夏中民也是一样。如果你觉得我这次回答的不充分,那只好下次再充分了。
巫刚:长得正不是我的错
记者印象:看巫刚的戏,一贯都只有一个感觉,很男人。《咱爸咱妈》里的乔家男、《铁血警魂》里的乌恩、《省委书记》里的马扬……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男人的忍辱负重、粗中有细、敢打敢拼、胸怀天下。生活中的巫刚和电视上很像,即使是不说一句话坐在那里,也把男人的大气沉稳、刚毅不屈诠释得生动传神。他并不善表现,笑容也少,回答问题永远只围绕角色,甚至对搭档的评价也是惜字如金。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这次饰演的汪思继这个人物吗?
巫刚:首先应该感谢一下张平老师的小说和我们的摄制组。这次的这个人物不同于我过去饰演的正派人物,由于我本人长得正气有余,也没办法。但这次我出的算是个反派一点的角色,或者说他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和志文演的夏中民不一样,他是当官为百姓,而我当官是为了做官者、也为自己。汪思继也认为自己很正,也很得领导赏识,这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角色。
记者:为什么会答应出演这样一个反派角色呢?
巫刚:这应该是职业的选择,首先这个人物是有戏的。每一部电视剧有正就必有反,但他好在不是完全的反,如果完全反,可能夏中民就没有可斗性,也没有可比性了,只有这样,故事才好看。
记者:在剧中你和王志文的合作怎样?
巫刚:就是两个字,愉快。
苏舟:我和山西真有缘
记者印象:采访苏舟导演并不是第一回了,上次是在《白银谷》的片场。卸掉了片场特有的导演装,呈现在面前的苏导反倒比我上次见他年轻了几分。从《红蜘蛛》的商业运作成功、到《省委书记》的极佳口碑、再到《白银谷》的大手笔,苏舟正在成为电视剧热播的一个保证,而两次与山西作家的合作,也让他对山西埋下了一份特别的感情。
记者:您是怎么和《国家干部》结缘的?
苏舟:我必须声明一下,我这次来山西是冲着张平先生来的,因为虽然我在拍他的作品,但我们一直未曾见面。我想我是和山西有缘的,上次是拍成一先生的
《白银谷》,这次是张平先生的
《国家干部》。我当时看了小说后,发现这是一部极少有的关注、切入并干预现实的作品,当时就决定一定要拍,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记者:拍摄中有遗憾吗?
苏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来山西拍摄,因为我知道一部诞生在山西的小说一定是有他特殊的土壤环境的,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它可能就变了。我争取过,但最后没成。不过我相信我们的电视剧一定不会错,前有小说,后有强大的演员阵容。
记者:您和巫刚先生不是第一次合作了吧,怎么评价他?
苏舟:对,很早我们就在《中国商人》中合作,后来又有了《省委书记》,他很真实,特别好。
记者:由于是政治题材的作品,听说在送审中被国家四部委审查了半年?
苏舟:对,这种题材的作品,一定很难回避社会中落后的东西,如果从纯正面地讴歌可能很难信服观众。不过最后审查还是通过了,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进步。其实这在我的导演生涯中也不是第一次了,送审《省委书记》的时候,也审了四五个月。
记者:反腐升迁是这部剧的最大的亮点吗?
苏舟:应该说故事的亮点还有很多。由于故事发生在换届选举的32天中,拍戏和物理时空对应,一天就是一天的戏,因此,这个故事的展开是扣人心弦的。这个戏还好看在它不避雷区,对于现实选举中,是干部选干部还是百姓选干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觉得在浪漫题材充斥荧幕的今天,它是可贵的。
本报记者 范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