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和中心,大唐帝国最后一抹霞光

(2011-12-28 12:57:05)
标签:

柳公权

大唐帝国

唐宪宗

丹药

杜秋娘

分类: 煮酒论史

    “元和中兴”是中晚唐一个亮点,是宪宗李纯精心打造的一个时代,帝国也曾一度弃死归生、回光返照。令人遗憾的是,与之前的玄宗、往后的宣宗一样,宪宗也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只留下若干趣事让后人凭吊!

一,绝代名姬杜秋娘

    在唐宪宗治理国家的团队中,有一位出生于歌姬的皇妃,其贡献远远胜过唐明皇时代的杨贵妃,无奈三代帝王落马,最后流落民间,她就是杜秋娘。历史应该记住她,不单单是因为她能歌善舞,更因为她才华横溢,尤其是那首《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从歌妓到皇妃,我们看到是一个风尘女子的华丽背影。女人不光要有外表,内涵同样很重要。就感情而言,杜秋娘不知要比杨贵妃清纯多少。杨贵妃放纵糜烂,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大唐折了腰。而杜秋娘一曲“金缕衣”唱响千古,出淤泥而不染,辅佐朝纲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高风亮节简直就是后宫的楷模。谁说女子不如男,杜秋娘虽然折枝,却让我们看到一颗赤诚报国之心,也许这就是当年宪宗皇帝独宠杜秋娘的缘故。

二,终身不立皇后

    皇帝不立皇后,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在历朝历代皇帝中,特别是一些开国皇帝、亡国之君、短命天子、荒淫帝王,还有一些诸如殇帝、废帝、少帝、冲帝、哀帝之类的倒霉皇帝,生前没立皇后或者没来得及立皇后的不乏其人。不过像唐宪宗这样执意不立皇后的,在封建社会还找不出第二个来。

    新旧《唐书》写得很直接,说唐宪宗之所以不立皇后,是因为怕皇后争风吃醋,进而干涉自己宠爱别的女人。老实说,这也未必不是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未免太过浅薄。其实,唐宪宗是在吸取历史教训。因为初唐高宗的武皇后、中唐中宗的韦皇后、盛唐肃宗的张皇后,她们要么牵制皇帝,觊觎皇权,要么党同伐异,拉拢山头,要么假传圣旨,搅乱宫廷,都以皇后的高贵身份干预朝政,都让丈夫一筹莫展,忍气吞声。需要指出的是,唐宪宗尽管未立郭氏为皇后,但是,郭氏的贵妃地位比其他妃嫔高出一大截,掌摄六宫,形同皇后。

三,柳公权笔谏

    在楷书书法史上,与颜真卿“筋书”相反的,首推柳公权的“骨书”,后世将二人书法合称为“颜筋柳骨”。柳公权的代表作是《玄秘塔碑》,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很多人小时候临摹书法的鼻祖。

    事实上,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是铁骨铮铮,真是字如其人,这一点和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的颜真卿一样。柳公权的笔谏是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据说柳公权每一次写字都力透纸背,恰如美女簪花。有一次,宪宗皇帝一边看柳公权运笔如飞,一边连连赞叹:“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呢,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据说当时正沉溺酒色的宪宗半天没有说话,脸色都变了。

四,韩愈两次遭贬

    与唐武宗推崇的无神论不同,唐宪宗是虔诚的佛教徒。元和十四年,宪宗皇帝打听到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里面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宪宗皇帝隆重地把这枚舍利子迎到长安供奉。先在宫中供奉三日,后送到京城内各大寺院,王公士庶奔走舍施。有不少百姓因为供养佛骨舍利而废业破产,烧顶灼臂,整个京城长安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因此彻底改变了命运。

    不可否认,韩愈是个天才。如果没有他,《现代汉语词典》里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抹掉。令人遗憾的是,韩愈一生两次遭贬,都是好心办了错事。一次是上奏《论天旱人饥状》,本是反映京畿大旱,却遭幸臣所谗;一次是上书著名的《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说信佛的皇帝都短命。尤其是后一次,韩愈差点招来灭门之灾。经裴度等人多次说情后,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遭贬途中,韩愈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五,懿安皇后离奇死去

    说起懿安皇后,人们总是长吁短叹。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之女,即妇孺皆知的那处戏——《醉打金枝》中的男女主角。一个老公,一个儿子,三个孙子都当过皇帝,她本人也是五朝为后,倍受尊崇。不过幸福只看后半截,她的子孙大都壮年而逝,她又受到庶子欺负。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宫心计》,就是以懿安皇后为原型拍的。然而,历史上的懿安皇后,并不是电视剧中那样穷凶极恶。真实的她,母仪天下,是一位贤良皇后。

    唐宪宗登基后,却不按旧例封她这个结发妻为皇后,只封她为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种种原因拒绝。不过,后宫里依然是以她以主,形如皇后。唐穆宗登基后,她被尊号皇太后,可惜唐穆宗命短;唐敬宗尊称她为太皇太后,但在位三年后,被叛党杀死于内宫之中。唐文宗和唐武宗也都是短命,唐宣宗因为他生母郑氏作过郭后侍女,而迁怒于郭后,对郭后奉养极薄,不尊重不孝顺,郭后离奇死去,死因一直成谜。

六,强制全民消费

    公元817年,39岁的唐宪宗颁布了《禁私贮现钱敕》。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道强制消费令。消费令规定:凡是长安城公务员,不论品级高低,家里存款最多不能超过5000贯,超过者必须把多余部分拿出来消费。表面上看,这次强制消费运动把普通百姓也列了进来。实际上,真正的矛头直指那些巨商富豪和官僚贵族,平头百姓那有这么多钱。据《旧唐书》记载,“时京师里问区肆,所积多方镇钱。王锷、韩弘、李惟简,少者不下五十万贯”。正因为这些人囤积居奇,导致市面上通货紧缩。

    为了确保消费任务限时完成,唐宪宗重拳出击。你买什么政府不管,但满打满算四个礼拜之内,您必须把存款花到标准线——5000贯以下。如果到期没有完成任务,对于普通老百姓,抓来杖打一顿后处以死刑;对于文武官员和公主等,重罚或者降职;对于其他皇亲和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统统记入黑名单,登记造册上报皇帝御览。短短一个月之后,消费热潮迭起,物价飞涨势头被压制,京城长安重新焕发出了歌舞升平。

七,晚年迷恋丹药

    唐宪宗素有大志,力图“中兴”大唐帝国,并曾为此孜孜求治。但是,他也是一位封建帝王,也渴望长生不老。公元810年,宦官张惟则从海路出使新罗,回来后他讲述了一个“离奇”故事:在一座孤岛上,偶然遇到了一位神仙,这位神仙告诉他“唐朝皇帝乃吾友也,烦请传语”云云。宪宗听后深信不疑:“吾前生岂非仙人?”从此,他不断下诏搜求天下方士,访求长生不老之药。
  于是,一些小人纷纷炼制不死丹药,以讨好宪宗。然而,服了这些“仙丹”,当事人基本上会有两个不良反应:一是口渴难耐,二是脾气暴躁。宪宗多次服药后,性情变得极为暴躁,宦官、宫女动不动就被他喝令推出去斩首。宫女们人人自危,众宦官惶惶不可终日。公元819年,在极度恐惧之下,宦官陈弘志将熟睡中的宪宗活活勒死。可怜一代英主,渴望“长生不老”,竟然惨死在家奴之手。当然,宪宗未享天年,既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早逝让他保住了一世英名。在他死后,河北三镇就再次叛乱,大唐帝国再也没有统一过。

八,元稹是史上最牛“杀毒软件”

    元稹不但诗名远扬,而且极富政治手腕。唐朝有效记载的弹劾事件共计153件,其中唐太宗在位时期24件;唐玄宗在位时期30件;唐宪宗在位时期21件。唐宪宗在位15年间,元稹一人在中央御史台和东台(驻地洛阳)工作时间不到两年,弹劾事件多达17件。办事效率之高,杀毒能力之强悍,令人畏而敬之。

    元稹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等11人事件是唐朝第二件著名弹劾事件,仅次于唐德宗时期御史中丞王颜弹劾吏部、兵部、礼部12名侍郎长期不入朝事件。元和四年,元稹在奉命前往剑南东川道核实泸州判官任敬仲坐赃一案过程中,发现已故东川节度使严砺在位仅三年时间,即与僚佐总共擅自没收庄宅一百二十二所等,导致当地百姓“控告无路,渐至流亡。”此事得到宪宗皇帝高度关注,元稹也因此成为史上最牛“杀毒软件”。在他制作的“法律文书”中,非常注重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数据准确,非常值得后人借鉴。

九,飞钱和汇票

    《神探狄仁杰》有很多穿帮镜头,飞钱就是一例。唐代南北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也日渐增多,铜币大量外流,“钱荒”频发。于是,大唐帝国禁止钱出境,以防止铜钱流入海外。此外商品交易量的增加也使商人带上大量铜钱外出经商有很多不便之处,中国汇兑业务的雏形——飞钱应运而生,《新唐书》有明确记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飞钱虽然不会飞,但是这个名称非常生动形象,因为这个“钱”不需携带就可从一地到另一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银行异地取款。商人们先在京城长安把钱交给诸军、诸使、富家或诸道进奏院,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数目,然后商人携带凭证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这个凭证就是飞钱。需要说的是,飞钱并不是纸币,这也注定存在着重重弊端,宋朝以后被交子取代。

十,李绛拒刻“华岳碑

    可能是因为与杨玉环在华清池那一段罗曼蒂克史,唐玄宗对西岳华山也是情有独钟,曾令华州刺史在华山立过一个“华岳碑”,并亲自撰写碑文,后世将此称作“天下第一碑”。元和三年,唐宪宗李纯同样在华山立了一个功德碑,石碑拔地而起,碑文却没有着落。宦官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稿费”。有人推荐说宰相李绛是个人才,又是时任知制诰,职责就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令。

    皇帝已然下诏,李绛却坚决不干,理由是自古圣帝明王都没有功德碑。唐朝就是唐朝,包容万象,宪宗皇帝非但没有怪罪这个臣子,反而称赞他“乃真宰相”,同时命令把石碑拽倒。吐突承璀以碑体积太大为由想暂缓执行,心存侥幸皇帝说不定还会改变主意。没想到宪宗正在气头上,没好气地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声,只好动用了100头牛,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当然,李绛之所以当面反对为唐宪宗写碑文,这与对皇帝“认识深刻”有关,他知道皇上从善如流,量大如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