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骑猛封狼居胥,金戈狂扫焉支山

(2009-04-05 03:29:25)
标签:

历史

匈奴

汉军

单于

霍去病

分类: 煮酒论史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在王维的这首《少年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豪气干云的游侠形象。而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霍去病就是其中最最杰出的代表。 

    17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 

    19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 

    21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遥想当年,匈奴人横扫欧洲,十三国联军竟不能挡,西罗马帝国迅速瓦解,欧洲人将其称作“闪电之鞭”。可是,就是这样一支无敌军队,却倒在汉军铁骑之下,居功至伟之人就是卫青、霍去病。

    据史书记载,霍去病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而每一仗又都是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可以说,霍去病是一位天之骄子,他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他在正值壮年之时溘然长逝,年仅23岁。仿佛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耀眼夺目,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让后人无比怀念! 

    上天预要其亡,必先让其狂。霍去病是天才毋庸置疑的,遗憾的是,身为天才的他异常短命,这让后人扼腕长叹。当然,任何事情都不绝对,又正是英年早逝,让他避开里削官夺爵之境,老天毕竟是厚爱他的。   

    大汉帝国,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如陈汤的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对卫青来说,正面出击匈奴宛如一段传奇;对霍去病而言,远程奔袭则是不灭的神话。西汉在经过高祖和文景二帝的韬光养晦后,第四代领导核心武帝刘彻志在征服四方,扬汉威武,使命之下,舍我其谁?

    霍去病一战封侯,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可是“飞将军”李广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初披战袍,霍去病仅凭一腔热情和血气之勇,带着800精壮离大军数百里,偷袭得手,“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大胜而还。带800人深入敌后歼敌2000余,赢得离谱也就算了,居然还带原班人马返回,不损一兵一卒,这不是说史,简直在说书。然而,这一切都是史实,有据可考,并无半分点渲染。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欣喜之至,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其勇冠三军之意。

    当然,霍去病这一仗充满了运气成分,800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得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处女之作,所以,干脆送了他一个大礼。

    霍去病的横空出世,不管对他个人还是对当时汉帝国,都具有划时代意义。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出巨大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尤其是对于霍去病,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实在太多,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之宝。不过,最大受益之人,亦或是最高兴的人,不止是霍去病,还有汉武帝。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不如说汉武本人更喜欢冒险,急于打破双方均势,渴望寻求新的突破,放眼朝中诸将,最能贯彻战略意图之人,有且仅有冠军侯而已。

    元狩二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一万人,从陇西出发,攻打匈奴。霍去病不孚众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逾乌盭,讨修濮,涉狐奴,历五王国,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这是霍去病首次正规大兵团试验战,结果大获全胜,战果辉煌,一扫过去颓势,取得空前成功。此一役,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势,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对此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自此之后,汉军士气大增,匈奴却元气大伤。皋兰山一役,白刃相加,血火较量,生死拼杀,霍去病部与卢候、折兰二王主力遭遇,是一场正面战、攻坚战,毫无取巧之机,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战斗打得异常酷烈,虽然最后力斩卢侯、折兰二王,尽管以胜利告终,但汉军也损失惨重,一万钢铁之师,回师不足三千,可以想见战斗之惨,但致于死地而后生,身先士卒,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奋勇拼杀,霍去病将“冠军侯”三个字发挥到极致。经此一役,汉军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威风,此后不再惧怕以少打多,虽然损失惨重,但那些幸存者无疑成为抗匈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生死边缘走过一遭又回来的勇士来说,应该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他们更觉得害怕。狭路相逢勇者胜,霍去病一举成为“天下第一勇将”。至此,属下诚服,众人钦佩。

    河西首战一举成功,汉武帝意在趁热打铁,二战河西很快提上日程,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这一仗霍去病到底统兵多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应该在二三万之间,作为一支旨在彻底摧毁河西匈奴之军,加上当时霍军精英尽出、兵强马壮,以一敌三、锐不可当,战斗力惊人,霍虽是孤军深入,失去诸军策应,但情势却不如河西首战时那么凶险,加上经过第一次大战,汉军此时已经驾轻就熟,出师前又作了充分准备,诸如地形地貌、水源粮草、后勤补给等等,均无后顾之忧。反观匈奴方面,由于一战落败,元气已伤,信心已挫,两军尚未交战,心理上已输了一阵,到一交手,胜负立分。所以说,河西二战大获全胜,绝非天幸,仅仅用“去病所将常选,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来解释其突出之功,实在有些失之公允。

    祈连山麓一役,匈奴溃不成军,一路丢盔弃甲,不得已退往焉支山北,河西大局即定,战局发生大扭转,从互有胜负到汉军占优,匈奴人开始对霍闻风丧胆,从此染上了“恐霍症”,无人敢撄其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如此哀歌,足见匈奴之哀!            

    关于河西受降这件事,卫青怀柔稳重,本来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汉武帝偏偏年轻气盛的派霍去病前往,这一点让人着实费解。对于浑邪、休屠二王来说,霍去病无异于梦魇,面对这样一个人降汉,实在有些尴尬和恐怖。霍去病领兵一万,渡过黄河与浑邪众相望,杀气逼人,霍军又一次让匈奴人领略到军威,不由溃散奔逃,千钧一发之际,霍直入浑邪王营帐,诛杀哗变士卒8000,制止了骚乱,压住了阵脚,将兵乱消于无形。营帐之内,俯仰之间,浑邪王不知经历了多少百转千回,宿敌如此之近,随从不过数人,杀之不但得报大仇,而且还能向单于邀功,汉朝失了此人,匈奴也许永无祸患,但为什么浑邪王始终都没有冒险一击?也许他忌惮营帐外一万强大汉军,还是战神天威与峥嵘?霍去病一生征战,处处行险,要说险中之险,恐怕只此一次,心理战尤胜于真枪实战,控制大局之能,临危不惧之胆,千载之下,令人高山仰止。

    漠北大战,算得上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作为汉军王牌中的王牌,沐浴皇恩,在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霍去病打单于,结果情报出误,卫青对上单于,霍去病没能遭遇匈奴主力,只能拿左贤王部出气,一路追杀左贤王到天边,更多是一种发泄和驱策罢了。孤军深入,奔袭两千多里,以微小损失,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概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霍去病一路狂飙,一直杀到蒙古肯特山一带,在狼居胥山举行祭祀禅礼,这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追击匈奴,一直打到贝加尔湖,直到“倒看北斗”才回。

    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陌生环境之中,一路横扫,大获全胜,这是怎样一种成就?

   “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这个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终于在西汉王朝倾力打击下,在霍去病、卫青等人铁血征阀下,引马西去,从此不敢再窥阴山。而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历代兵家之最高追求。这一年,霍去病年仅23岁。试想一下,23岁我们做些什么? 

    天才是桀骜不驯的,也是孤独寂寞的。霍去病孤傲但坦率,冷峻而真诚,他也曾射杀李敢,也曾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中之神,士兵为之拼命。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甚至比卫青还要卓绝。对于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绝对是彪炳千秋之人。   

    翻开史书,对于霍去病的死因,很多地方似乎都在搪塞。一个合理解释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史官需对史实负责,自然不将虚假死因写在史书上。有人说,霍去病杀戮太重,遭了天谴;也有人说,霍去病在漠北中了剧毒;更有人说,霍去病一如西方的巴顿,为战争而生,无仗可打之时,便是殒命之刻!不论那种说法属实,享年24岁,不能不说是大汉帝国一大遗憾。 

    从古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就因为这八个字出自霍去病之口,从而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在后世名将之中,赵云和岳飞都对霍去病推崇备至,也足见名将间惺惺相惜之感。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卫霍和“封狼居胥”更是成为百用不厌的典故。“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在杜甫的笔下,霍去病是绝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在李白的心中,霍去病是后世建功立业的座右铭。

    霍去病只活了23岁,却长命2000多年,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