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每到这个时节,特别是再辅之于春雨绵绵,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个来自西北的才子,因为写《阿房宫赋》名扬天下,从而一举晋升仕途。他曾为曹操的失败找过原因,写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佳句;他也曾为项羽在乌江亭自刎惋惜不已,发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叹息。令人唏嘘的是,杜郎的一生也是怀才不遇,沉溺酒色,让后人无比感慨!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樽前自现自为酬”,“独倚关亭还把酒”,“觥船一棹百分空”,“半醉半醒游三日”,等等。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佳节,也不忘记向牧童寻问酒家。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醉也不是,醒也不是,他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之类的梦话。于是,他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经纶,尽数交付青楼佳人,托给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了个“春满人间”。
在《清明》这首诗中,杜牧没有直接写酒,但寻找酒家的目,却是显而易见的。
曹孟德曾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酒如同一剂解忧的万能良药,使人忘却一切痛苦和烦恼,陶醉在恍惚朦胧之中。所以,这个“行人”问“酒家”何在?“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每个词都富有暗示意味,令人拍手叫绝。“遥指”便说不在近处,给人一种朦胧距离之感;“牧童”与“杏花”两种乡间常见现象,经过杜牧这么一加工,则是暗示了一种亲切和熟悉感。
在中国传统中,清明是要回家祭祖的,上坟扫墓几乎成了一道不条文的风俗。诗人远在江南,与长安的杜曲相隔千里之遥,自然是无法亲自缅怀先人,但触景生情、黯然神伤,只能用“酒入愁肠愁更愁”来表达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突然明白了“行人”为什么“断魂”?这丝丝细雨,本来应该是那种“春雨贵如油”之雨,亦或是那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雨,然而,这“雨纷纷”则是传达了一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境界。孤身赶路,衣衫浸湿,柔肠千结,“行人”需要排遣。于是,他们想到了酒,尽管酒入愁肠,极有可能化作相思泪,但不醉又怎能忘却心中烦闷?
情在景中,情景交融,这是一门绝艺,更是一种意境。杜牧这首诗之所以被誉为千古佳作,自然是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受本诗的影响,“杏花村”到底在何处?被山西、安徽等地争的沸沸扬扬。换一句话说,不管还有没有描写清明的诗词,但这首诗一定是国人最妇孺皆知的,它不动声色地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