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应该是社会公众活动的参与者——《Oct loft》201510的访谈

标签:
建筑、双年展 |
分类: 行业感受 |
建筑应该是社会公众活动的参与者
1.
做建筑毕竟比做电影机会更多,这就是原因。我对电影是简单的喜欢。电影能够拓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想象空间,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丰富体验。我觉得做电影和做建筑至少有两个方面是相通的。第一,二者都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结合,需要想象力,又极受现实的限制;第二,在工作方式上,建筑师在掌管一个大项目时,和导演非常相似,同样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方方面面的统筹协调。,大家可能听说过,导演斯皮尔伯格原本是学建筑学的、布拉德皮特现在在拍电影之余还跟着盖里等在设计建筑。
2.
一个好的建筑,应从多个维度进行衡量。首先,从城市角度而言,我认为一个好建筑应该给城市带来积极能量;其次,建筑是为人服务,因此必须是人本的;还有,光为人服务是不够的,建筑还应该和自然友好,要考虑植物和小动物生存的空间;再者,建筑作为设计服务的产品,也必须对委托人负责,他们的投资行为必须有回报,只有从经营上是成功的,建筑的活力才能持久。
3.
一个好建筑应该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这当然永远没有错,政治正确!但我们应该追问这里的自然是什么?文化又是什么?。自然,绝不是每栋房子都在建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奢侈的占有自然,而是能为自然做些什么,比如建筑与当地气候能否很好匹配,房子建成后,是如何在空间内外重塑了与自然的关系,居住者在建筑里是否能感受到阳光、空气、绿意等等。而谈到文化,首先也不是要传承某种建筑符号和形象,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尊重居住的经验、生活的经验,新建筑也在在创造新的文化,她为城市带来什么,她是否为未来的文化做出贡献。前不久,我们参与了南方科技大学会议厅方案投标,上面提及的几个维度,这个项目都有所反映。项目地在一个小山边,我们希望尽可能少挖山,即便要挖,也在建筑建成后尽可能还原、恢复,让山体蔓延到建筑中,这是我们对自然的态度;至于对城市的态度,我们定义这个建筑是平和而优雅的;出于对未来校园文化生活的考量,除了会议的功能,我们还设计了较多的公共开放空间,把山、水和建筑空间联系起来;当然还要考虑业主使用这个会议中心非常现实的要求。这个方案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但遗憾最后没有被学校选择!
http://s14/mw690/0021Qq0Ggy6XDgbR5mZed&690
http://s15/mw690/0021Qq0Ggy6XDgcdqJE0e&690
http://s1/mw690/0021Qq0Ggy6XDgcD0D640&690
http://s1/mw690/0021Qq0Ggy6XDgylBnif0&690
http://s7/mw690/0021Qq0Ggy6XDgAJQJoe6&690
4.
简单来讲,我会跟客户、跟业主要尽可能多的沟通,这是特别重要的。其实业主在选择我们,我们也在选择业主,只有相对一致的前提下,项目才能很好地推进。在具体工作中,我从来不认为设计是唯一的,所以我们会做很多个方案,可能一个项目会做超过十个方案,再进行不断地筛选,挑选最适合,能综合解决多种问题的方案。
项目实施中,我们也需要很大量的时间去跟进并实现,我更强调一种全程控制的工作方式。这往往需要超越方案设计本身更多的投入,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落实方案的想法。
5.
公共性对于建筑师来讲是信仰。不管做什么项目,我们希望都能体现一定的公共性,即使是住宅小区,也应该把公共空间塑造好,前段时间炒得很热的YOU+公寓,核心点是为年轻人提供的丰富多彩公共空间的社交生活,而不是具体的户型设计。公共空间必须是人性的,其实中国很多公共建筑,并不具有公共性,很大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都是在城市中轴线两侧殿堂式的建筑,高高在上,与民众距离较远,往往门可罗雀。我认为真正的公共建筑更融入市井生活,平和地成为生活化的场所,使建筑空间更平等更尊重人。
6.
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正在从很热闹的状态进入到寂寞的状态,前面十几年,中国建设的高峰期,创造了大量对设计的需求,只要会画图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设计师,所以诞生了大量极低品质的建筑。现在市场突变,可能有相当多的人会离开,这个行业不再那么风光,但是热爱她的人仍在,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设计更好的建筑,业主对房子的品质要求比过去更高,从创作上讲,也许是好的时代。
7.
除了占多数的商业类项目,文化建筑是我很感兴趣的类型。最近正好在做的是一座现代寺庙,在上海唐镇的国庆寺。提到宗教建筑,其实西方国家很多宗教建筑是纯现代风格,但在中国,寺庙普遍认知还是传统的格局,其实这并非是佛教的本意。汉传佛教中,寺庙建筑与中国宫殿建筑形式结合,演变为中轴对称的多进院落式的寺庙,但这种结构的寺庙其实只有中国有,其他不论在印度、东南亚、日本等地,寺庙是没有中轴对称一说的。另外一点,现在中国寺庙已完全变成烧香磕头的地方,其实寺庙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弘扬佛法和禅修。因此,我希望,我们的设计能让寺庙的格局有一点变化,用属于当代的形态和材质来反映宗教的精神,它应该更强调弘扬佛法,所以我们把寺庙中心做成讲经场地,同时提供更多的禅修功能。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建筑,还是文化建筑,在营造一个内向型的环境的同时,它又是对城市开放,至少有一部分是对市民开放的,这个项目里,我们是把寺庙和旁边的一个小公园结合起来,让寺庙的一半是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我希望这个寺庙能体现公共性、当代性、开放性,希望是中国第一个公园式的开放的现代寺庙。
http://s16/mw690/0021Qq0Ggy6XDgvo0oL6f&690
http://s2/mw690/0021Qq0Ggy6XDgvuPyV81&690
http://s9/mw690/0021Qq0Ggy6XDgvyEm418&690
http://s12/mw690/0021Qq0Ggy6XDgCSl198b&690
8.
首先我觉得的深港建筑双年展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双年展,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关注,而且深港双年展比较具有社会意义,这是成功的一面;另外一方面,我觉得现在中国建筑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我希望双年展还是能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放下专业的姿态去真正与市民对话。我始终相信建筑与城市并非深奥难懂,而是可参与的。
至于说今年的主题,reliving the city,我认为很有意思,这里面似乎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工作,强调无处不在的利用现实、重塑家园。当然,我们今天看待建筑确实不应该局限在建筑体系内,我有时更乐于从其他角度来看建筑的意义。我去年去看了乌镇戏剧节,因为好朋友是戏剧节的总执行人,所以我对乌镇的保护开发和戏剧节有着较多的认识。乌镇戏剧节正在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戏剧节,当古镇和戏剧节一起,那些传统古老的建筑在当代艺术光辉的映衬下,显得熠熠生辉、魅力夺人。或许乌镇的保护开发未必会是学术界很认可的模式,但我越来越觉得建筑应该是当代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越来越不是一个孤立的专业问题。如果仅从建筑自身来评判好坏与对错,建筑学很难有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