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的采访——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
(2012-05-04 13:15:32)
标签:
绿色建筑绿色设计建筑设计房产 |
分类: 行业感受 |
1、
在我国的测评标准上做到建筑设计的精细化、绿色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不弄虚作假、不做摆设,能用建成后实际运营后的数据说明问题。——做到这些算是合格的绿色建筑吧!
我希望自己不止步于此,而能达到优秀的标准,所以倾向于让绿色思维影响创作的本质,强调创新的被动式绿色设计,并强化绿色设计带给人空间、环境的知觉体验!
2.
这个问题很大,对建筑师的要求非常高。建筑师需要更强的设计能力、更多的思考和体验,需要回到建筑学的原点,从建筑最本质的需求来思考设计。
虽然传统民居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但我们仍可以从传统建筑中寻找灵感。你去看传统民居,南方、北方差异很大,北方的四合院宽阔、建筑拉的开,而南方的天井高耸、房子紧凑,这里面有对日照和通风的考虑。而今天,建筑设计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地域性的缺失,各地的新建筑没有差别。
一方水土养一方建筑师,做好建筑需要基于长期的生活体验,我难以想象北欧的建筑师能轻松的作好东南亚的房子。与气候完美的结合很难,我也在探索!
3.
我们做的很多项目可以达到绿色建筑的星级标准,这样的项目很好的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我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项目出现。
信息学院北校区项目因为没有这个条件和财力去做,我觉得也不是坏事,校园建筑应该是朴素的,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建筑本体手段的研究上。我希望它们建成后让人看到设计本身的力量,这个房子也可以有生态的价值,即使它不够完美。
在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建设中,他们没有财力、没有技术能力甚至没有愿望去做绿色建筑的星级认证,但他们依然可以让自己的建筑更节能、更舒适,我希望信息学院北校区能给这些项目一些启示。
4.
我了解过托马斯赫尔佐格、诺曼福斯特、杨经文、皮亚诺、苛里亚的作品,他们有很多有创造力的思考,比如:
托马斯赫尔佐格有着严谨、细致入微的技术细节;
皮亚诺把绿色设计和乡土文化有机的结合;
福斯特让风与光的设计改变建筑本体、创作出全新的建筑形态;
查尔斯苛里亚立足于印度本土气候设计出质朴的建筑;
杨经文在亚洲不断进行的高密度、高层化的绿色实践等。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绿色建筑不那么困难从而让更多的项目可以操作?如何让绿色设计超越技术的添加而可以改变建筑自身?如何让绿色建筑不像一个机器般的炫耀自己而又能尽可能“绿”?如何让绿色设计不那么曲高和寡从而让大众可以产生共鸣?从这些意义上讲,或许现在还没有完美的绿色建筑作品。
5.
这一体系比较完整,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存在即是个成功!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缺陷,个人感觉这一体系因为强调完整性所以放在一个微观的单体建筑上略显苛刻,实现的代价和技术难度偏大,也不容易体现不同项目背景条件下建筑师做出的实质努力。评价体系的优化需要从事实践工作的建筑师更多的参与!
6.
我必须说,我不认为发达国家比中国大陆在绿色建筑领域更先进,因为基础条件不一样。他们的绿色节能标准是建立在营造高舒适度的人工环境基础上的,你会发现他们的绿色建筑的实际能耗比中国一些普通建筑都要高,原因正在此,他们的绿色建筑放在中国很可能算不上绿。中国很难走西方国家的道路,我们只能立足于本土。
但我们在建筑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建筑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上比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也是绿色的问题,甚至是更大的绿色,咱们在这方面需要加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