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角度看廉租房——《建科之声》专访

标签:
廉租房设计廉租房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沈驰建科之声 |
分类: 行业感受 |
以下专访将刊登于2010年5月《建科之声》。
“建筑师眼中的廉租房设计
用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用设计让低收入者住得舒适,如此,方能契合深圳的包容性与延续性,表达出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然,假以实践,廉租房的设计又当如何呢,让我们来听听李念中和沈驰这两位设计师的独特想法。
沈驰:提高廉租房的资源共享率
本刊记者:近期,廉租房成为深圳的热点话题,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沈驰:首先,我们不应该用“干净”、“纯粹”的形象工程来要求廉租房,廉租房在这个城市应该是规模能大能小、能安排在各种区段、可以见缝插针得建设。这样,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心理上,都有利于这个群体融入城市。
再者,廉租房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旧房改造或者有人提出的“用城中村改造”的方式。既然是廉租房,就应该利用一切现有的资源,一切现有的条件来考虑,并不一定需要拔地而起建起新的楼
本刊记者:在设计美感方面,廉租房似乎差强人意,总给人以穷酸的感觉,您是怎么看待的?
沈驰: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功能负担越大的建筑,自然越会限制设计本身的创造力,廉租房就属于这一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建筑作为基础和背景,由于廉租房更多的是标准做法,我恰恰认为它们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理性和质朴比城市中很多搔首弄姿的建筑美的多。
另外,设计美的问题不能孤立地来看待,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其实,除了在建筑表面做一些修饰工作,一个好的设计更应该体现丰富的生活状态,廉租房的高密度形态和多样化的生活可以有很美的空间和场景。就像我们现在看过去的“传统村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它们是拥挤而邋遢的,但是回过头来看,它们很美,是自然的美,形成了文化。
本刊记者:外来居民很大程度上缺少人文关怀,那么,对于设计师而言,如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设计当中去,使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沈驰:怎样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设计当中去?我认为这可以成为建筑师在廉租房设计中的原动力。
都市实践设计的万科土楼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它的形式独特,基本无法复制,然而,它告诉我们廉租房这类建筑同样应该被重视,同样可以做得很精彩。土楼的功能非常复合化,也注重空间设计,给了人们以便利的生活和邻里的交往,也给了他们社会的尊严。
我们建科院做过一些政府保障性住房,像体育新城安置小区等。这类项目我们考虑到由于拆迁带来的文化归属感缺失,因此在组团布置上,我们按照他们原始的村为单位来进行规划,标准层平面采用外廊式这种现在不常用、但可以促进交往的形式,延续过去的邻里关系,甚至尝试设计了各村的祠堂,力求使他们找到精神的依托等。
本刊记者:您认为廉租房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哪些因素呢?
沈驰:我们院做过不少政府保障性住房,应该说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个人也负责过一个项目——龙岗嘉欣园。现在保障类住房存在的问题恰恰也是我们以往项目表现出的问题,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一样的漂亮、满足同样的日照间距、同样的容积率、同样的密度,同样的一梯四户或一梯六户、同样的高层建筑、同样的花园和地下车库。我认为这样是有问题的,按照同样的法规、标准,必然产生这样的结果。廉租房会和地产楼盘争夺土地,廉租房模式怎么样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需要新的更节约更高效的形式,以保证它有持续的成长能力。
首先,如何做到省地是让廉租房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日照法规是导致廉租房和商业楼盘趋同化的关键因素,廉租房和商业楼盘都是按照日照的最低限来进行设计的,这个陈旧的日照规范是否还适应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诉求?很值得研究。当然,提高建筑的密度,并不是说不希望廉租房的居民生活得舒适,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是要首先满足更多的人有房子住,还是先满足先住进去的那一部分人高度的舒适。
在日照法规上可否为廉租房设置特殊政策来提高建筑密度?比如说,如果能参照宿舍规划标准的话,日照标准一下子会降低很多。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的话,有可能现在高层廉租房建设模式都会发生改变,多层高密度的方法,可以实现几乎同样的容积率。如果采用多层的话,更适合廉租房的定位,当然也会节约造价。
再者,过去谈到保障性住房,更多关注提高使用率,甚至使用率把公共空间压缩到很不舒适的程度。其实我觉得提高资源共享率可能比使用率更为重要,更容易实现。对于廉租房而言,使用率不论怎么提高,都是有限的。有没有可能把一些生活空间、需要的设施集中起来,给住户共享,减少户内面积的要求?像地下室的闲置空间是否能分给住户提供储物空间,其实因为柱网结构的原因,地下室停完车以后的空间富余是很大的?一些小型的户型,比如单身公寓,可以不可以设共享厨房,反正现在自己做饭的单身人士越来越少?可否设置共享的晾衣区,这样阳台就不用这么大?提高资源的共享率比简单地提高住宅使用率更容易出效果,也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本刊记者:谢谢您的分享和建议。”
以下照片为沈驰负责设计的政府微利房项目 深圳嘉欣园 (2007年建成)
http://s14/middle/5f5526ecg850d7f8735fd&690
http://s7/middle/5f5526ecg850d8632e356&690
http://s15/middle/5f5526ecg850d86bc4b9e&690
http://s7/middle/5f5526ecg850d87734f56&690
李念中:中国缺乏廉租房的标准设计规范
简介:李念中,198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2008年获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副总建筑师。
本刊记者:现在在深圳乃至全国,推行廉租房似乎已经成了热点,您对廉租房是怎样看待的?
李念中:廉租房实际上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深圳乃至全国仍缺少廉租房,甚至可以说廉租房的概念还没有真正确定。宣传得多的是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是可以流通的。
但是,针对我国的国情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目前阶段我比较反对建经济适用房,倾向于加大廉租房的建设的力度。原因在于:第一,信用和收入财产核定机制不够健全。第二,即使目前收入财产可以核定清楚,申请人的收入也会发生变化。有些人可能现在条件比较差,但是你无法预测到明天他是否会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否明天会变成高收入者。对于经济适用房,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现有体制下,很难实现或者达到预期效果。相比较而言,廉租房的审查比较可操作,而且,它只是作为短期的周转房来解决中低收入的住房问题,不能够流通,这样就不会成为某一个人专享的福利,就避免了经济适用房中出现的问题。
本刊记者:您认为当前推行廉租房的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李念中:廉租房规划和设计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第一,针对廉租房的规划和设计标准还未制定出来。第二,政府的投资不够。第三,政府把责任转嫁给地产商以后引起的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的,廉租房的设计标准是要比社会平均住房标准水平要低的,对应的设计邀请也会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硬件条件和装修标准上面。当然了,这些标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行调整,但是现在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设计规范出来。
本刊记者:您刚才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那么,在您看来,廉租房设计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廉租房的规划和设计应该注重哪些问题?
李念中:关键问题还在于基本标准的问题。政府缺乏统一的长期的规划,把责任转嫁给了房地产商,这可能只是政府的权宜之计,但是仍缺乏长期规划。
因此,对于当前廉租房的规划设计而言,首先,政府要引起重视,统一好认识,界定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目前阶段要加大对廉租房的投资和控制力度,待信用和审查机制相对完善是,完善整个保障性住房体系。第二,要有统一规划,目前这一块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所谓的廉租房一定要把握好度,实际上就是既要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又要让住户感觉住上去并不是很舒服,如果感到太舒服,就会赖在里面,那么,廉租房的周转性作用就难以实现。从这个方面来讲,廉租房的设计标准会相对比较低,这样才能形成良性机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提高,廉租房的标准也会随之进行调整。
本刊记者:谢谢您的分享和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