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层法院副院长的履职体会
(2016-07-27 06:40:14)
司法改革潮中的法官“流失”现象已经广为人知,但法官的具体履职状况却少有人知。作为基层法院常务副院长,记下部分履职现状,或许给大家些点滴了解。
一、外部压力。地方党委和政府会把强制拆迁、信访等纠纷冲突“协调”给法院。上级法院会把难以解决的纠纷发回重审、矛盾下放,法官难以担当。例如,政府强拆后,百姓提起行政诉讼,中院会把本应自己审理的案件交基层法院审理,让基层法院审判当地市、区两级政府为被告的行政案件,法官判决被告违法的压力可想而知。
二、内部矛盾。一方面法官期待“高薪养廉”和职业保障,另一方面司法资源亟待优化(包括法官高素质配置)。历史阶段性的矛盾导致工作衔接不畅、消极推诿、效率低下。法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法官位卑言轻。当事人不尊重法官——刚刚有一名法官庭审后被殴打。体制内不尊重法官——例如,法官会被纪委通知,毫无根据地要求你对与自己不相关的十年前和二十年前是否办理过两件民事案件和是否受贿写情况说明。在法律决定方面,时常被享有审级特权的二审法院几句“本院认为”而将你几千字的论理武断地否定,还时常被外行的领导否定。
四、法官经济窘迫。本人为已经在法院工作31年的老基层副院长,到手每月工资5500元,妻子收入4500元,看似薪金不低。但是养育一子在大学读书,还有岳母和一常年住院的妹妹要供养,经济难言无忧。
五、晋升渠道复杂而狭窄。
六、司改短期无望。一是徘徊中的前进过程中,使司法资源配置失调,法官感觉越改越累。例如,立案登记制使大量非法院主管、管辖及可诉前化解的纠纷涌入法院,同时,法院内部管理流程日趋复杂,相应资源配置失衡,导致法官身心疲累。二是法官职业保障徘徊不前。例如,期待数年的法官津贴待遇,本来草案是员额2000元,辅助800元,行政400元,但是,到落实中变为1600/1200/800/400模式,班子里进不进员额、办不办案均1200元(溯其源:在入员额时,没有标准,矛盾下交,自己班子自己解决谁入员额,结果普遍做法是:有审判职称的班子成员按“大小个”排队入员额,产生新提拔的班子成员本来做业务庭长必进员额,而进了班子反而不能进员额,不能进员额的班子成员还得主管员额法官审判管理业务等诸多矛盾)。
最高院司改发言人孙军工的辞职,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司改短期无望的选择。
后一篇:法官权利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