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吉林省“审判业务专家”的评选经过

2010年末省高院启评,2013年4月才收到的证书——前后经过如下图示
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主任、范愉教授的悉心指导
被最高人民法院所关注——与最高院司改办主任蒋惠岭、研究院黄斌博士在一起(上图)
同时承办两项国际研讨会——与意大利法官伊芙琳交流
得到中政委肯定——时任中政委副书记王乐泉亲自现场调研(上图)
推
在我国当前法院提倡能动司法和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的背景下,审判义务已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庭审理和裁判活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张弘、马学彦法官在法院附设多元调解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也属于新时期审判义务的主要内容,他们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实务界和理论界均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研究价值。两位法官撰写的论文,总结了这方面工作的经验体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并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和统计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为发展审判义务的理论与实践增作出了贡献,相信对其他法院也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和价值。
昌邑区人民法院自2007年起,在法院附设多元调解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卓有成效的尝试,通过立案窗口、诉前指导,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由人民调解员、退休法官、民间志愿者调解、行业专家调解等方式解决。2008年,多元调解室受理纠纷1081件,调解成功率78%,2009年受理纠纷1082件,调解成功率82%,截止2010年10月底,受理纠纷819件,调解成功率83%,立案阶段的分流不仅为当事人节约了大量诉讼费用,也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在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普遍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该院2008年民事事案件立案较前一年下降44.9%(其中民事案件下降近80%),2009年比上年度又下降5%,执行案件下降30.1%,同时发改率下降57.7%,涉诉上访基本消除。与此同时,该院民事法官完成了人才优化和整合,使得案件审理的质量明显提高(上诉率、发改率下降)、期间缩短,当事人满意度提高,社会公众也给予高度评价。作为具体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者,两位法官的体会是:法院提高附设多元调解,可以使法院推进职业化建设进程,强化审判和司法专业化,而并非弱化审判和走向司法大众化。在合理配置国家司法权的同时,还应合理配置诉外解决纠纷的民众组织。2010年6月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视察了昌邑区人民法院,对该院多元调解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0年11月5-6日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办、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人民法院协办的中国-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平发展公共治理”项目“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暨案例指导制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会议代表参观考察了昌邑区人民法院立案服务和多元调解大厅,对于其经验和效果表示了高度关注和赞扬。
我本人从该院改革初期就对他们的设想和做法有所了解,并始终支持和关注他们的改革实践。在参加了2010年11月国际研讨会期间,参观考察了他们的调解大厅和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心与昌邑区人民法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期望更好地促进理论界与实务的结合和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在此,我谨向“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选委员会郑重推荐昌邑区人民法院张弘、马学彦法官为全国法院专家法官。希望评委予以考虑
此致
敬礼
范
(中国人民大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0年11月
28
全省审判业务专家人选名单
(15人)
李春刚
程凤义
石
张临伟
张太范
王义瑞
张 )
金正龙
郭桂玲
刘丽萍
李光华
殷耀君
蔡松男
杜
陈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