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2018-06-23 09:22:14)
标签:

屈原

史记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分类: 悦读感悟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刘旦宅作屈原行吟图

本文是文史界学者解读近千年一桩疑案的压缩版,难免引用古文原籍,不喜文史的请绕行。

端午已过去5天,被提到最多的,自然是三闾大夫屈原。可《资治通鉴》却有个令人难解的现象,一字没有提及他。为何权威的史书不载屈原呢? 

    对《资治通鉴》不载屈原的讨论,其实在这部经典著作问世后不久就出现了。史家意见有两种:或讥司马光疏漏,或强调该书有不录文人的原则。司马光编《资治通鉴》三助手之一刘恕的儿子刘羲仲,曾编过一部《通鉴问疑》,记录当年司马光和刘恕之间讨论其第一题即淮南王、太史公皆称屈原《离骚》与日月争光,《通鉴》乃削去屈原投汨罗、撰《离骚》等事,属于“掩日月之光”之举。 这句“掩日月之光”后来被很多讥议司马光的学者引用过。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为司马光辩护的声音也在南宋就已出现。南宋前期的邵博就:司马修《通鉴》时,谓其属范淳父曰:诸史中有诗赋等若止为文章,便可删去。这番取舍当有深识,只是他没弄明白司马光的深识在哪里。《离骚》明明不是空文,屈原也不是与政治绝缘的纯粹文人,为啥不选入呢?年辈稍后的南宋学者费衮给出了一个解释:予谓三闾大夫以忠见放,然行吟恚怼形于色词,扬己露才,班固讥其怨刺。所著《离骚》皆幽忧愤叹之作,非一饭不忘君之谊,盖不可以训也。”原来费衮认为屈原的爱君并不够,所以《资治通鉴》不予记载 后来顾炎武也认为:此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顾炎武似乎忽视了屈原并不是纯粹的文人,理由不够充分。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司马光像

 其实司马光也认同《楚辞》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他写过一组《五哀诗》,第一首凭吊屈原的就是明证: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此外,司马光还有一首以《醉》为题的小诗和《答张尉来书》,都是借屈原事迹抒发幽情对骚体的成有很高的评价。两首诗一封信,分别让质疑派和辩护派中两种比较极端的意见站不住脚。至少司马光并不像李光地所说的那样,删去屈原的原因是  于己所不喜。也未必如费衮所想象的那样,嫌屈原大节不足取。

 屈原为何失去出现于  《资治通鉴》的机会?书中屈原有机会出现的地方有两处,都在第三卷一是周赧王四年第二条:据《史记·张仪列传》载,屈原劝楚王杀张仪,而楚王不听。但《史记》的记载自相矛盾,在《楚世家》和《屈原列传》里,说是张仪离去后,屈原从齐国归来,问怀王为何没啥张仪?怀王悔,来不及追了。这个情节《资治通鉴》没选用,很可能因为《史记》自相矛盾第二个可能的出场机会,是周赧王十六年第三条:《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屈原列传》均载有人劝怀王勿入秦事。但说法又不一样,前篇说劝怀王勿入秦的是昭雎,后篇说是屈原。如果《楚世家》的史料等级优先于 《屈原列传》,那司马光就会舍列传而取世家由此可见,《资治通鉴》不载屈原事迹,可能并非由于司马光对屈原其人其文有何特殊看法而刻意删削,只是史料选择的自然结果。《史记》所载屈原两次重要的政治参与,都自相矛盾,屈原因此失去了出现在《资治通鉴》里的机会。

    当然,这个结论仍然无法完全解释屈原不见于《通鉴》的现象,只是作者的一种观点。

本文内容摘自6月15日《文汇》的“学林”《再谈屈原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作者姜鹏)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屈原为何没入《通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仰视巧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