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哨的“马甲”


标签:
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治标治本 |
分类: 世相杂谈 |

权威媒体的评论文章,往往很能看出高层希望克服的某些不良倾向,我觉得这比吃瓜群众围观小崔爆料明星偷税之类的事更值得关注。例如,披着“微信群马甲”的网络形式主义,把以点带面扭曲成以点“代”面的扶贫形式主义等等,就是典型的歪嘴和尚花哨作风。
《新华每日电讯》举例,一位基层干部称其已沦为“微信工作群奴”:五花八门的工作群多达十几个,每个群不仅每天要“报到”,还要传报相关资料。他的一位副手,每次出门都要带5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再看看每天忙碌的内容,则又让人哭笑不得——“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然后上传帮扶日志和照片。据说这叫:工作留痕。这让被帮扶的农民兄弟怎么看?公家人下乡扶贫不做实事,尽弄些花架子,还搭上老农当陪衬,这唱的是哪一出啊?“问题导向”成了“领导导向”。更严重的是,基层干部“吐槽”并非孤例。网络跟帖讨论异常热烈:上面来检查,提前一星期打招呼,然后像完成作业一样去应对!微信群里热热闹闹,真实在哪里呢?推而广之,建个公众号后,就发通知要求关注“涨粉”,否则面子过不去;发个帖子,就要求组织大伙留言点赞,以显磅礴之势。难怪《羊城晚报》的评论感慨:先进的网络技术,现代化的办公工具,一旦穿上形式主义的马甲,反而成了捆绑基层干部手脚的缧绁,变成了害人的“坑”!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5月26日头版发表的《以点“代”面要不得》更有针对性。作者调研某些大型民生工程建设,发现这些地方,“时隔几年还是点上亮、面上平,交通便利的村镇试点有模有样,其他村镇或普普通通,或进展滞后。”打造示范点,以点带面,本来是推动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重要方法。但实际呢?“把抓试点变成‘秀亮点’,上级领导来了往点上引,参观学习团到了,向点上领,以点带面,变成了以点‘代’面,那就是本末倒置,点上的示范作用失去了对面上的指导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