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刚过4天,昨天想写点什么,又怕和前两年情人节写的大同小异,就先查看旧作,一看惊诧莫名,两年前情人节写的一篇《嗨,朋友圈》竟然被神奇的网-管设置为只能自己看的“私密博文”了!试着恢复“公开”,却依旧被禁。脑中瞬间蹦出两句前人名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篇拙文无涉政治、无涉色情、更非“妄议”,谈的只是使用微信“朋友圈”后的一点感想而已,不知是否因为一不小心某句话“泄密”了?原文重贴,请慧眼如炬者的wg指教一二。
魔都2月9日晨下了场短暂小雪,借图以记
今天情人节,这话题早在微信“朋友圈”上被转发N次了。可惜西方本来蛮神圣的情人节,到了中国已变味了,女同胞不妨细想一下,爱你的人,每天都会对你好,何必在乎男人是否送玫瑰?如果遇到花心萝卜,那纵使今天送你99朵玫瑰又如何?还是说说我开通不久的“朋友圈”的感受吧!
“朋友圈”是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除了退休前经常来往的老同事和弟妹的孩子之外,手机中100多个电话通讯录和30几个QQ联络人中,我选择添加了不到三分之一,最大的朋友73了,最小的是28岁的外甥,身份从高知到工人都有。我现在“打酱油”的地方都是年轻女孩,自然有代沟,所以除了三位要求加我“朋友圈”的,自己绝不主动去添加。老伴很傲骄地炫耀,说她的朋友圈有70多人,一听我只有30多人,她哈哈大笑,称我是孤家寡人。我反问:这也能“扎台型(炫耀)”啊?
几个月使用下来,发现“朋友圈”中互相转发的公众微信号,看似林林总总,其实90%是抄来抄去的,有的还换了个恶俗的标题。例如好端端的风景片,却配上“一个适宜私奔的地方”的暧昧标题,一段真假莫辨的食品安全帖子,却冠以“至少八亿人不知道的真相!”……我由此也大致知道了老伴被“朋友圈”偷去大量时间的原因,因为她不会主动选择,只会被动接收,人家一秒钟按个转发键,等她打开链接转入页面看内容或视频,发现是看过的,那也至少已经花去二三分钟,无数个二三分钟积累起来,能不耗时间吗?
有媒体统计,“朋友圈”中,凡岁数大点的,转发的绝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或养生、怀旧类的,有些是以讹传讹,还有的则是所谓“揭秘”或敏感话题。我的“朋友圈”里,退休老同事发的帖以旅游、聚会为多……而为数不多的七零后、八零后朋友则基本与政治无缘,晒的往往是自家孩子的一颦一笑……这让我想起30几年前曾经风行一时的“宝宝成长记录册”,当年我曾经记下了儿子从出生、满月、周岁到5岁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儿子现在已经当宝贝收藏起来了,如果当年也有微信,我或许也是个拥趸呢!
“朋友圈”还可以玩益智游戏:如一位在单位当主编的朋友,邀人挑战“看拼音识繁体字”,显示成绩是读对15个字,我抑不住好奇也试了一回,读对52个,只错了一个。于是马上回复他,小小地嘚瑟了一回。“朋友圈”还能赛歌喉:一位好友邀我参加“全民K歌”赛,第一回试唱就得了“A”,自以为差强人意,再一看朋友,人家第一首就是“S”,后面还有得两个甚至三个“S”的,呵呵,自愧不如啊!
“朋友圈”的“乌龙”也不少,例如前几天,一位朋友转发一条好消息:说本市65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免费公交了,手一贱就先转发,然后再细看内容,结果发现是皇城根的政策,和咱魔都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啊!“朋友圈”还有消息灵通人士,例如上海宣布外滩踩踏事故处理决定的前一天,朋友圈先传开了。我半信半疑,第二天对照决定一看,14个人谁撤职、谁接任,居然分毫不差!看来,要落实当官“守规矩”的最高指示,任重而道远啊!
“朋友圈”,让人欢喜让人忧。有人说现在博客已被微信取代,但我不以为然。两者侧重不同,既可兼爱,也可移情别恋。拙以为,网络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但是,若沉湎其中则伤眼又费神,那就得不偿失了,要学会珍惜时间、懂得辨别才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