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故乡,找不到“闰土”的足迹……

(2011-07-07 10:55:56)
标签:

故乡

闰土

道墟

鲁迅

杂谈

分类: 屐痕萍影

去故乡,找不到“闰土”的足迹……                                            网友图
   题记: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原法租界的所谓“上只角”地区,但住的其实是大墙后面的破棚屋,直至迁出。如果按出生地才能算故乡的标准,绍兴只能算祖籍。年轻时我曾随现已仙逝的外公到父母家乡(即“闰土”的故乡道墟杜浦村)去“探亲”,弹指40多年了……。

    那年好像正是“文革”的第二年,全国各地学校早已停课搞“大串联”,我辈胆小不敢去“大串联”的,只能蜗在家里闲逛。有一天外公倡议说,自己离乡10几年没回去过,既然你没书读了,还是和我一起回乡下玩玩吧?这主意正中下怀,名为绍兴人,如果一次也没去过父母的家乡,是蛮遗憾的。再说那时曾读过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熟得几乎能背诵。那文章开头就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读来让人十分神往。外公的老家也是道墟杜浦村,比闰土原型章运水只小了20来岁,这次回乡说不定还能遇见闰土的子孙们呢!

    我们乘的是凌晨1点多从北站(现已拆除)出发的火车,一张票好像是4元多,伴着“哐当哐当”的枯燥车轮声,上午才到达陶堰站。按三爹说的行情,经讨价还价后,花4毛钱雇了条小船就往道墟进发了。

去故乡,找不到“闰土”的足迹……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鲁迅笔下描写过的乌篷船!船儿两头尖翘,船型狭小得像一片柳叶,仅能载三四人,还不如上海长风公园的游船宽呢。我想,鲁迅当年和小伙伴看社戏、偷蚕豆时坐的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小船。小心翼翼地坐上船后,戴着乌毡帽的船主把长长的木桨对着岸边轻轻一点,小船就悠悠地荡向河中央了。正疑惑他一个人怎么划船,只见那坐在船尾的艄公两脚踏在一种独特的脚蹬桨上,随着他两腿的一伸一缩,身体一仰一合,那长长的桨页就一上一下地击水前行了,感觉那速度比上海的三轮车还快。而手中的那根桨其实只是起控制方向的掌舵作用。小船在纵横的河道中穿梭,时不时有水鸟从船头掠过,那种美滋滋的感觉,远比如今盛行的旅游“漂流”强得多了。

   下船后要靠两腿“11”路去找杜浦村。外公的胞姐、我们称为“海里孃”的老太太就住在那里。外公离乡10几年,自以为轻车熟路,其实已经有些生疏了。于是路上只要看到人影,他就忙不迭地问路,“你不认识我啊?我是当年的百依“店王”(即店主)呀。”旁人一脸茫然,外公则为别人居然不知他的“大名”而懊丧。我小声提醒他,现在是“贫下中农”吃香,“店王”就是“小业主”,别人避之不及,你怎么还大声嚷嚷呢?可外公不以为然,还是“店王”、“店王”的不离口。 

    经过几番探寻,“海里孃”的家终于到了。见有客来,个头挺高大的表叔风风火火地出去,一会儿抱来了一个大西瓜让我们解渴,母亲早介绍过“海里”的西瓜质量很好,一口咬下去,果不其然,沁人心脾。表叔读过书,所以我一坐停就好奇地问:“你知不知道鲁迅笔下大名叫章运水的‘闰土’呢?他的家在哪儿,这里有没有‘闰土’的后代呀?”表叔表情木然,原来他一无所知。于是我退而求其次,问他鲁迅写的“海”在哪里?表叔一听就笑了,这“海”就是书上称的曹娥江呀!原来如此!我喜欢民间故事,“二十四孝”中的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尸的故事我是知道的。我再转而问姑婆知不知道“闰土”,谁知慈眉善目、背着人偷偷捻佛珠(文革中不许信佛,进去时被我偶尔撞见)的姑婆不但没听到过“闰土”,连鲁迅也从没听说过。我寻访“名人”的念头也只能到此终结了。去故乡,找不到“闰土”的足迹……

                                      道墟水乡
    午后表叔带我去看著名的
曹娥江,就是所谓的“海”,现在回想起来好像还没有黄浦江宽,江上也没有帆影,更没有沙滩,让人很有点失望。(近来看到介绍,说共有400多位唐代诗人曾徜徉此江,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王维、温庭筠、王勃、杜牧等大诗人,他们共留下了1000多首诗篇)不过在那时,我只是在心里遥对着父母说,我终于亲近过你们经常念叨的“海”了。

   告别“海里孃”时,因为从这里赶不上回上海的火车,因此要提前一天在镇上老邻居家过一夜,然后一早再乘乌篷船去车站。

    这回可以仔细打量这座江南古镇了。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就是在此地的称山铸剑,卧薪尝胆后终于报仇雪耻。据说是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此镇时,曾称之为“有道之墟”“道墟”因而得名。下午,徜徉在高高的石拱桥下,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漫步窄窄的长街,从文革“扫四旧”后残存的一两家小酒店那曲尺型的柜台后面,隐隐飘出了茴香豆、油炸臭豆腐干的独特香味,连空气中都仿佛夹杂着绍兴酒的气味,此时,让我依稀感受到了“道墟”古镇绵长的古韵……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闰土”的长子30年代早夭,1953年绍兴鲁迅纪念馆建馆时,特地将他时年20岁的长孙章贵调到了纪念馆工作,直到1993年11月满60岁时退休。在乡下只有2个默默无闻的叔叔,难怪姑婆一家和邻居们都不知道闰土后人的踪影了呢。                                    去故乡,找不到“闰土”的足迹……                                      网友摄剡溪入曹娥江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