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朱自清、苏步青的两则逸事

(2010-03-19 13:25:54)
标签:

文学

经典

删名作

真实性

严谨

分类: 悦读感悟

——从经典名作的严谨看“删除”论

    最近,我们“雷人”的专家学者教授好像越来越多了,而且总是和中学课本过不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有了情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渲染暴力;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是为了偷窥美眉洗澡……,因此都应该从课本中删去。前两天又有位原来不知其名的副教授提出要删除朱自清的《背影》,据称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在《背影》中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也不好……。其实,经典作品就像醇酒,都经受了时代的考验,因而历久弥新,纵有几个“雷人”炮轰也难掩其光芒。在下以前曾有一篇拙文,就是对文学大师严谨的创作态度表示敬佩的。也算是间接对提出删除《背影》高论者的回应吧!

                                                                             626日补记

    僻居南郊,有朋自市内来,瞥见我书柜内的朱自清文集,自然谈起那脍炙人口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佳作,也自然对先生的文笔赞叹不已。朱先生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才华确实可佩,但我以为先生对文学细节真实的严谨态度更为可敬。当年该文发表后曾经引出的一则逸事,就很令人回味。

80多年前,《荷塘月色》初次发表即名声大噪,人们为之击节赞赏,相互传颂。可有一位读者却提出了批评,指出其中描写月夜蝉声的句子不真实,因为动物学书上写得明明白白,蝉儿晚上是不鸣的。一般人也许会视此种批评为吹毛求疵,但朱先生不愧为大家风范,并不羞恼,经向专家请教得知教科书上确有这样的表述后,坦然向读者致歉,并表示再版时将删去这句话。可先生心中的疑惑却并没有消除,以后经多次夜间留意体验,终于再次听到了月夜蝉鸣,于是只能再对“更正”作更正,且语气委婉:“看来蝉晚上一般是不叫的,而我遇到的正好是例外。”为了一声蝉鸣,朱先生两次撰文澄清,此种认真精神,足为后辈楷模,现在怕是找不到了。后来笔者中学时课外读稼轩词,读到《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忽然就想到了那场关于半夜有否“蝉鸣”的讨论,不知为何朱先生那时没拿古代名人为自己撑腰?

真实是文学的生命,即使文学的夸张手法,也要有依据。诚如鲁迅所言,燕山雪花大如席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也有的时候,文学描写粗看仿佛与真实相悖,其实却恰恰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入微。另一则逸事正好可为佐证。记得约30来年前,爱好文学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从物候学角度指出,唐人《塞下曲》名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意虽好,但缺乏真实性,理由是大雪天必是冬季,作为候鸟的大雁早该飞往南方了。更况月黑之夜,岂能看见高飞之雁?一时论者纷纭,或赞为真知灼见。可不久一位在天山地区生活了10几年的读者却致信《人民日报》指出,该诗描写的天山地区常常10月份骤降大雪,他和同事们都曾亲眼看到过来不及迁徙的大雁,而“月黑”的雪野因为有反光,也确实能见到夜空飞禽等,可见卢纶的《塞下曲》是实地体验而非向壁虚构。幸有这样的探索者,我们一般读者也随之增加了一点从小读到的“秋天来了,大雁往南飞了……”之外的知识。

不知今日“雷人”的专家教授学者,创作或阅读文学作品时时,持朱先生、华先生般严谨态度的有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