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
位于南京近郊栖霞山的栖霞寺是有名的南朝古寺,名画家谢稚柳老先生八十年代曾有题画诗云:石窟峥嵘历劫灰,栖霞林密隐崔巍。秋意渐深风片厉,入山端为冷红来。短短四句诗概括了名山古寺的风光。当年我游古寺时也正逢金秋,除了对500来个大小不一、破损不同的佛龛和漫山红叶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还留下了两篇杂感:
一、弥勒和对联
我并不信佛,却几乎逢寺必瞻,寺庙里那特有的庄严实在是别处很难感受到的。我常想,善男信女们大概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得到灵魂的净化吧?可走进每一座弥勒殿,你都没法庄严而只会感到轻松,走进栖霞寺也是如此。这坦胸露腹的弥勒笑眯眯地看着你,是佛又不像佛,毫无傲视众生的神态,却反而让人觉得可爱。据说弥勒是云游雪窦山的布袋和尚得道后的化身。我不知道弥勒为何笑得这样坦然,是否因为已摆脱了碌碌尘寰物质世界的羁绊?还是比别人多体会了一份人世的冷暖甘苦?有一副许多人都知道的好像是出于北京潭柘寺的关于弥勒的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其实这对联恐怕也并未获得佛家真谛,肯定出于哪位书生之手。因为达摩禅说: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试想,身世贫寒的布袋和尚既然已脱离尘世超然物外,何以还会有“难容之事”容之腹中,何以还会以尘世眼光笑“可笑之人”?抛去了名利则再无“难容之事”,识透了世态炎凉,则可笑之人也不值得弥勒嘲笑了。说起对联,另一副谐谑型的对联更有趣,联曰:“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升,岂非菩萨是贪官!”依我看所有喜欢敛财的大大小小官员都应记住这幅对联,懂得只有祛除邪念、多做善事,才是不二法门,否则拜再多的菩萨、烧再多的“头香”也是没用的。
二、毗卢和观音
毗卢宝殿其实就是通常的大雄宝殿,正中高耸着冠冕俨然的毗卢佛,左右相伴的却并非小说《西游记》里向唐僧勒索“小费”的阿傩迦叶。神界居然也有欲念很重的枉法之徒和袒护下级的领导,真亏了吴承恩老先生的大手笔。我向旁边一位小沙弥请教毗卢与如来之区别,答曰:同一佛也,佛有“三身”,幻象不同。后来回家一查,《佛学大辞典》中讲,佛教中称如来为“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化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毗卢意即“光明遍一切处”,也称“大日如来”。愧我浅陋,戴冕的如来佛实在是第一次见到。但我想,当初修行于菩提树下,视爵禄如敝屣的悉达多王子,难道成佛后反而愿意被后人戴上冠冕吗?殊不知一旦金光罩身,就愈显高不可攀,离本相也就越来越远了。相比之下,偏居南海一隅的观音菩萨似乎更为妇孺乐道,是否因为观音一袭白帔手拈柳枝的慈母般的形象显得更可亲呢?记得以前从哪本书上曾看到过一则记载,说明代吾乡著名的大才子徐青藤曾经画过一幅观音画像,那画上题的一首诗着实有趣:“好一个婆婆,右手一颗菜,左手一只鹅……”,瞧!青藤笔下的菩萨多么平凡,宛如邻家的大妈大婶,有谁对如来也题过如此大不敬的诗词吗?仔细想来,敬重与敬畏毕竟不同,不管是神还是人,其亲和力并不由权位高低而产生,芸芸众生其实都是凭自身的体验来感知这个世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