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象,让诗歌更美——读诗偶记

(2009-05-29 11:57:48)
标签:

准风月谈

古典诗词

想象力

文学欣赏

分类: 悦读感悟

想象,让诗歌更美——读诗偶记

   听说现在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了。这虽然是调侃,但至少说明诗歌的读者群在下降。其实,闲时读读那些隽永的诗句,尤其是古人的经典之作,就犹如和文学大师在作心灵的交流,其滋味是如饮纯醪,实在难以言说。

虽然一般都认为好诗以唐诗为至极,但实际上各代也都有佳作诞生,而古诗中创造的丰富“意境”,则更为我们后代读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诗贵含蓄,忌直露,这也许大家都明白。可含蓄的意境如何体现?却可能各有见解不同。以我之理解,凡描摹事物未极盛之前的状态、凡能激发起读者丰富之想象力者,皆属含蓄,也最易给人以美感。《易经》上说,物盛则衰。诗的美学与哲学也许是相通的吧!我们试读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会有这种感受:远看依稀似有一片新绿,近看其实还是一片黄土,因为小草才开始萌发。但正因如此,作者才热情歌颂了小草蓬勃的生命力,并认为“绝胜烟柳满皇都”。如果我们再读读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就会明显感到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景物描写贵在想象,情感描写就更是如此了。唐代宋之问的人品虽然因谄媚等留下污名,却为后人留下了两句探亲思乡的好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看,久断音讯思乡情切,但因为是私自从贬谪之地跑出来,故不敢向旁人问家乡境况,看似矛盾,其实却是欲扬先抑,“不敢”两字已把作者焦灼、疑惧、唯恐家人也遭遇不幸的细致感情渲染尽致,真可谓言有尽而意不尽。试想,倘如改为“近乡情更切,急忙问来人”,怎么可能完整地表达作者此时特有的感情呢?《诗经》中也有一首名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全篇只是反复吟咏追求“伊人”的重重困难,没有一句对追求对象的正面描写,却反而使人辗转反侧,仿佛也目睹了这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佳人之卓然风采。这比起“沉鱼落雁”之类的具象描写不是更令人神往吗?这就是想象的魅力所在。因为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感情体验,对作品进行了审美过程中的二度创作。

诗歌直贯峰顶,一览无余,就难有让人有想象余地,若引而不发,就能导人寻芳揽胜,渐入佳境,就能使读者在想象的天地自由驰骋,达到情感的交流和美的享受。叶绍翁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何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他没有具体地描写春色究竟如何可爱,只是用一枝出墙的红杏来诱发人们对春色的联想,在有意无意间阐发了一种审美体验,因而历代被人们传诵。后来虽然陆游也写过类似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马上作》),但毕竟缺少呼之即来的神韵而不及叶诗那般传神了。

“与其惊破美丽的好梦,不如永远的相思”(鲁迅《我的种痘》)。这美丽的好梦其实就是一种想象,一种神游。我们许多人其实都曾有这种审美体验的,只是不一定与读诗联系在一起罢了。
想象,让诗歌更美——读诗偶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