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游记

元宵游记
今天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天官赐福,离除夕也已半月了。街上六道街的“驾桌子”,风姿各异,沿途的舞龙、舞狮、杂耍,以及各种文艺演出队,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引得人们围而欣赏,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一幅元宵节的美丽图画。
随着人们的拥挤,漫无目的地走进了曼圆的赭色墙内,东西大庙的香烟缭绕,醒目的对联,若隐若现。南北六座马鞍似的小石桥,跨在了一道椭圆形的水沟之上,水沟里游着几条锦鲤鱼,围观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围护下,“慢点!慢点!”“嫑跌着了!”指着水沟里“鱼、鱼、鱼……”。看着碑廊中的几通重修碑,望了望北行的小铁栅栏门,东西廊下的十八罗汉,个个身披黄金锦袍,雄姿依然,威武依旧。拾阶而上,沿着上香人们的踪影,顺着木梯,来到了观音阁的二楼,从“极目南海”的匾额下,向南望去,街上依旧人头涌动,卖小吃的摊位已经出摊了,烧烤煎炸的味道,扑面而来,添加剂的香味,呛的有些顶不住。于是乎,依顺时针的方向,绕到了“燕赵第一景”匾额下,举目北望,南北向的临洺城大街,呈S状依旧,东西两侧的门面,看不到有几家开着,曾经的“郭家驴肉”“马家油漆”“刘家涂料”“林家铺子”“肉架子”“公社医院”“老菜铺”“工商银行”“南食堂”“供销社”“修配门市”等等的临街门市生意,都已无了踪影,有的消失在经济改革之中,但大多的是因为那个小铁栅栏,以及按小铁栅栏的墙,它不但破坏了几千年以来的南北通衢,还毁掉了数百世的“龟城”风水。远远望去,依稀看见了“灯山”,灯山上的黄色令旗,迎风飘摆,好像正在召唤着“逢单小集,一六大集”人们,过来点灯山……随着上香人们的脚步,从“高尔”上下来,看了看钉满黄色钉泡的大红色大门,观音阁门洞两头皆如是,里面藏着什么鬼?不得而知,只知道,就是这几扇“朱门”和那个独扇铁栅栏,企图将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观音阁”,演变成为什么“圆通禅寺”。
从曼圆的赭色墙内走出来,从铁栅栏里走出来,迎面走来几位“乡下人”,簇拥着一位老者,只听见老人说“关上街也成这个样嘞,冇景!”走过几步后,远远地还听到老人说“十八间”“北食堂”“信托”“收购站”“市管会”……回头再看看,透过铁栅栏,看见一位双手举着已经点燃的柏灵香老人,对着观音阁鞠躬拜着,香烟袅袅,飞到了上边的匾额旁,“第一景”已经成为了传说,文化古镇,已经成为了“文化沙滩”。
这时,演出归来的驾桌,在众人的推动之下,“咕咚咕咚”往回走着,我惊讶地问道,“驾桌子啥时按上轱辘嘞?”众人哈哈大笑,弄得我一脸茫然,一脸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