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洺关城隍爷考证

(2022-03-27 22:22:09)


临洺关城隍庙,原址在北西街瓮城内道北,清康熙年间迁至于沙窝街西头道北;自清汲今,历代修葺,为一方胜境。该庙现占地为东西三十余米,南北五十余米,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三间、公堂三间{即大殿}、寝室明三暗五间{即内殿}等,均为仿古廊檐式殿宇。

临洺关城隍爷考证

                (临洺关城隍庙图片)

进入山门,两侧各站门神一尊,各持兵器,威风凛凛,使人不寒而栗;山门后檐下,东西各站立一尊门卫,似乎正在迎来送往,与两尊站神共同捍卫着城隍庙的山门。拾阶而上,大殿中央供奉城隍尊神,不怒自威;左右分祀年报神、月报神、日报神、时报神、判官和铁索将军六位尊神;大殿外左右两廊庙,分别奉祀八班老总{临洺土语},考之当为“八司”即: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财神司、注寿司、功过司。穿过大殿后南北走廊,来到内殿,主位依然城隍尊神,两侧为二位夫人及侍女,东西各有寝室一间。临洺城隍庙在此有一个特殊的场景——在西寝室内西南角处,砌有一座小庙,内供仙女一尊,临洺人称之为“仙家”,说是城隍爷家供奉的神灵。然而,这一世代相传庙复庙的祭祀方式,着实是耐人寻味。

临洺关城隍爷考证

(城隍庙寝殿内的小庙图片)

《隋书·地理志》,“开皇六年(586)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洺。”《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载:“临洺城,府西四十里。本汉易阳县,属赵国。后汉因之。和帝永平七年,易阳地裂,即此。建安九年,曹操围邺,易阳令韩范以县降......魏初,省易阳入邯郸,孝文复于北中府城置易阳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洺。”《隋志》:武安郡临洺县,旧曰易阳,四年罢州,以县属磁州,五年仍属洺州,即此城也......《新唐书·地理三“洺州广平郡。望。本武安郡。天宝元年更名。”《宋史·地理志》记,“熙宁六年,废临洺县为驿镇,隶属永年县。”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代;隋唐时期,城隍神之祭祀尤盛。宋朝时列为国家祀典。元封之为佑圣王。宋代《册府元龟》载,城隍不再是“虚幻”的神,而是渐渐地转变为“神化”人。这些被神化了的人物,都是有大功德者。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将城隍之神,分为王、公、侯、伯四级,相应阳世的都、府、州、县,岁时祭祀,并由皇帝及各府州县守令主祀。临洺关自宋熙宁六年(1073)便降为“镇”,却在明万历甲寅(1614)秋季,重修了临洺关城隍庙,根据重修碑记,临洺关城隍庙当始建于1073年之前,甚至是唐、隋,或者是南北朝时期,比永年县城隍庙的建置,要早数百年。据《永年县志》载,“又考郡乘,明世,县城隍无专祠,朔望展谒,附于府城隍庙东廊,崇祯戊寅(1638),邑侯宋公祖乙,卜吉县庠西创建......临洺人历代相传称,城隍老爷姓张,然而,对于其历史事迹,则一概不知;那么,综观历史上的“易阳令”、“北中郎将”、“临洺令”以及“临洺守将”等,“有功德于洺”者,非唐代临洺守将张伾莫属。

临洺关城隍爷考证

                (明万历年间重修碑记)

据新旧《唐书》载,德宗李适即位,锐意进取,决心削藩。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继承节钺,遭到德宗拒绝;随后,魏博节度使田悦,再次为李惟岳代请,又遭不允。田悦恼羞成怒,遂联合李惟岳、李正己等起兵反唐,“悦欲阻山为境。曰。邢、磁如两眼。在吾腹中。不可不取。乃遣兵马使康愔将八千人围邢州。别将杨朝光将五千人栅于邯郸西北。以断昭义救兵。悦自将兵数万围临洺。邢州刺史李共、临洺将张伾坚壁拒守。”

建中二年五月丙寅,田悦率兵将数万进攻临洺。临洺城是一座建在丘陵上的城池,城外四周平坦,城墙高峻,易守难攻,所谓“坚城”;唐军守将“张伾。建中初。以泽潞将镇临洺。”宁死固守。田悦久攻临洺不下,于是,在城外“筑重城。以绝内外援。”《资治通鉴》载,“时悦攻临洺。累月不拔。城中食且尽。府库竭。士卒多死伤。张伾饰其爱女。使出拜将士曰。诸君守战甚苦。伾家无它物。请鬻此女为将士一日之费。众皆哭。曰。愿尽死力。不敢言赏。”《新唐书》载,“田悦攻之。伾度兵力不能出战。严设守备。婴城拒守。贼不能拔。累月。攻之益急。士多死伤。粮储渐乏。救兵未至。伾知事不济。无以激士心。乃悉召将卒于军门。命其女出拜之。谓曰。将士辛苦守战。伾之家无尺寸物与公等。独有此女。幸未嫁人。愿出卖之。为将士一日之费。众皆大哭。曰。誓为将军死战。幸无虑也。”又记“ 悦自将兵数万继进。又使朝光攻临洺将张伾。伾固守。食且尽。赏赐不足。乃饰爱女示众曰。库廪竭矣。愿以此女代赏。士感泣。请死战。”在张伾的鼓励下,守城众将士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誓死捍卫临洺城。

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将战讯“告急于朝”,德宗闻讯大惊,急于六月癸未下诏书,诏河东节度使马燧率步、骑兵两万,与河阳节度使李芃与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以及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等,各率所部会合,火速援救临洺张伾。

以马燧为主帅的唐军,崞口经过时,马燧派人送信田悦,示友好,田悦为马燧畏惧,遂放松警戒。马燧“又与抱真合兵八万。东下壶关。军于邯郸。”《永年县志》“{燧}移书抵悦。示之好。悦以燧惧。大喜。既次邯郸。悦使至。燧皆斩之。遣兵破其支军射杀将成炫之。”《旧唐书》载,“悦谓将吏曰朝光坚栅不下万人假令燧等尽锐攻之比数日计不能下杀伤必甚。吾此必拔临洺赏劳军士而与之必胜之术也。田悦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旧唐书》说,燧乃令大将李自良、李奉国将骑兵合神策军于双冈御之令曰令悦得过当斩尔自良等击却悦。燧乃令推火车以焚其栅斩朝光及大将卢子昌斩首五千余级生虏八百余人。”《旧唐书》载,“燧乃率李抱真、李晟进军营于二栅之中。其夜东栅走归悦。明日燧进军营明山取其弃栅以置辎重。”在双岗(今南、北两岗)取得胜的马燧、李抱真、李芃三位节度使,将军营安营扎寨于狗山、明山之间,未敢冒进,致使临洺守将张伾焦急万分。

·赵元一《奉天录·卷二》载,“守将张伾。练卒三千。坚壁深垒。号令严肃。甘苦皆同。使士卒莫不效其死节。围洺三月。粮储罄竭。贼围不解。伾先出和家牛马。用充军粮。三军莫不感激焉。干牛韦弓,并充军食;易子析骸,亦已甚矣。时太原、昭义、河阳。并顿军于狗、明二山。时田悦壁垒严肃。马公不果前进......伾已粮竭。计无所出。晨夜举火与马公相应。飞书不遂。有东风形势甚便。遂作纸老鸱而致书焉。直放上高数百尺。风势愈急。直上至马公中营。田悦命善射者数人。射之不及。马公三军大叫呼。击鼓迎之。马公得书。书意甚急。如三日内不救。全军必陷。马公见危赴难。遂进军救临洺。田悦丧师十有六七焉。遂奔洺州。”《新唐书》也载,“三节度次狗、明二山间。未进。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馀丈。过悦营上。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燧营噪迎之。得书言“三日不解,临洺士且为悦食。”“居五日进军至临洺田悦悉军战。”由于马燧了解到情势危急,遂下令三军,进攻田悦,守将张伾见状,号召守城将士,乘胜出击,众将士“无不一当百”;此时,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引兵渡洺水。乘冰而济。横击悦军”,唐军为之大振;《旧唐书》燧自将锐兵扼其冲口,凡百余合,士皆决死,悦兵大败,斩首万余级,生虏九百人,得谷三十万斛,器甲称是。悦收败兵夜遁,邢州围亦解。”田悦受内外夹击,兵败之夜,逃往{今魏县西南}。

临洺关城隍爷考证

                           (纸鸢图片)

此次临洺之战,临洺守将张伾“鬻女保城”和“风筝救关”,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守将张伾因为抗击叛军,耗尽家产,为了保卫临洺,在万般无奈之下,以“鬻女”来鼓励将士、用风筝送信出城,如此这般无私奉献,且使临洺得救,其智慧之非凡,实乃神人。临洺解围后,张伾以功迁泗州刺史。张伾在泗州任职十余年,尽心尽职,克己奉公,诏拜右金吾卫大将军。诏书未至,张伾已病亡。在贞元二十一年,追赠为尚书右仆射;唐朝廷为了表彰张伾之忠义,下诏书“高平郡夫人徐氏,可封鲁国太夫人”。

从临洺城隍庙世代传承的庙复庙的祭祀方式来看,在后殿西寝室内西南角处的小庙,内供的仙女,则一定是张伾之女。后世临洺人称之为“仙家”,是因为历史传承缺失的缘故。所以说,临洺关城隍爷的历史原型,则一定是“临洺守将张伾”。

余书至此,内心则诚惶诚恐,唯怕得罪了城隍,得罪了临洺,望诸君斧正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