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钓鱼台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发展史略

(2024-05-30 21:46:55)
标签:

365

钓鱼台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发展


钓鱼台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发展史略

一、建置沿革略

.民期只有私塾小学,多达几十所,仅三溪汇水至广河就有十五所。以朱肃堂、朱皖乔、齐举安、梅馥舒、朱干庭、汪少藻、何谓清、朱元吉、朱伯奎、朱淡园、朱会经、朱晓初、朱汉珍、朱试谷、洪德华、罗士深等私塾先生为校。有钱家子女就上学,无钱子弟拒在门外,里民文盲很多。

民国期,政府在陈汉沟设有“维丰局”,局长邓勉庄;设有为善局,局长朱继安。时有后启之秀向封建势力宣战,利用二局舍办国民小学,命名为“陈汉国民中心小学”,解决了办学校校舍问题。

1942年,陈汉镇国民中心小学校校长:吴梅魁。教师:胡允中等。校设陈汉沟天主堂,学生40余人。

1943年陈汉国民中心小学校长:朱离南。教导主任:吴刚。教师:陈其策、朱猗兰、朱保经、张良民、郑英伟、朱治安等。学生96名。校址为善局房子改建。

1944年下半年,陈汉国民中心小学校长:吴楚安。教导主任:马德。教师:陈其策、郑英伟、朱猗兰、张良民、朱治安、朱保经等。学生:165名。

1946年下半年,陈汉国民中心小学校长:朱轮球。教导主任:马德。教师:陈其策、张良民、朱紫兰、马进中、朱保经、朱治安、赵长仪等。学生:242名。

1947年上半年,陈汉国民中心小学校长:郑英伟。

1949年全国大解放,下半年由陈镇乡政府乡长殷浓,提名朱轮球为陈汉中心小学教师。校名:陈汉中心小学。

1950年上半年,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科长,委派齐声一为陈汉中心小学校长,副校长:马德。教导主任:洪导夫,副主任:汪怡。教师:张继治、张光华、徐传仪、朱轮球、段瑞枝、朱猗兰、郑英伟等。学生160余名。

1951年,为了加强小学业务辅导,经县第一届文教行政会议决定:以行政区为学区建立中心小学及重点小学,作为业务辅导中心。陈汉中心小学作为全区业务辅导中心。

1952年下半年,陈汉中心小学校长:罗松筠。教导主任:马德。教师:邓振江、贺松儒、吴口口等。学生:300余名。本期各地私塾全部转为公立小学,至此,陈汉中心小学成立辅导站,每个星期教师集中到中心小学学习业务一一语文、算术、音乐三科,即备应用。

1953年下半年,陈汉中心小学校长:刘本义。教导主任:胡耀伯。教师:邓振江、吴口口等。学生:300余名。

1954年下半年,陈汉中心小学校长:曾兴策。教导主任:胡耀柏。教师:汪展鹏、吴循素等。学生:400余名。

1955年下半至1957年上半年,陈汉中心小学校长:周哲夫,副校长:吴振殴。教导主任:胡耀柏。教师:朱官刚等。学生:400余名。

1957年下半年至1958年上半年,陈汉中心小学校长:余友达,副校长:吴振殴。学生:600余名。

1958年下半年,因修建钓鱼台水库,陈汉中心小学迁到方山,本地没有小学(1958-1963年上半年),学生家长思想混乱,陈汉沟全民主要精力是搬迁让地,因此学生数下降,只有180余名。

1960年下半年,陈汉中心小学由方山迁到北浴,校长:赵长勇。教导主任:邓元珠。

1962年,在三合新建组九鼓岭建陈汉中心小学校舍48间,由朱建求负责。

1963年下半年,陈汉中心小学由北浴迁回三合新建组,校长:余有达。教导主任:邓元珠。教师:陈辉第、蒋立人、何琼英、何昭泉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业务辅导全被废置,中心小学被冲塌。有自然村办起了私塾,由学生家长“团学校”,请教师。

1970年,陈汉中心小学,让出校产,官办陈汉高中。小学散由各自然村民学生家长邀办,请民师任教,是时小学教学点很多。

1976年,成立钓鱼台公社,相应建立钓鱼台公社小学,但只有“钓鱼台公社小学”机构,校长张志某,兼小学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无完全小学,小学布局仍然是各自然村民学生家长邀办的单、初小学,多级复试班教学。

1978年,改公社小学为辅导小学,钓鱼台辅导小学设在铜鼓坡西山埂大队部屋。将就近的自然村教学点撤销合,将较远的高年级学生并过来,成为实体学校。校长张志某,教导主任朱伏佑,教育会计朱艳贵。学生160余人,五个班级。

19798月,校长虞加水,教导主任朱伏佑,教育会计朱轮求(退休返聘)。

19848月,校长虞联方,副校长张晓钟教导主任朱伏佑,教育会计朱轮求(退休返聘)。教师:朱彩贤、朱和秀、洪日和、朱仁成、朱任南、尹红艳、胡相林、陈进保、李爱梅、李小萍、徐安康等。学生250余人,五个班级

1985年,校长虞连方,抽调县教委专案组,副校长张晓钟主持全面工作,教导主任朱伏佑,廖宜宾任会计。

1987年,张晓钟任校长兼支部书记。改路改貌建铜鼓坡西山埂座西朝东教室七间。

1990年,朱伏佑教导主任,洪日和任副教导主任,廖宜宾任会计。

19918月,校长张晓钟抽调区教委,吴寄生任乡教委副主任,何祥勇任副校长,虞其昌任副教导主任

1992年,撤区并乡,成立陈汉中心小学,撤消原各辅导小学。钓鱼台辅导小学更名为钓鱼台村完全小学。后任村级钓鱼台村完全小学校长:陈代友、蒋日虎、廖宜兄、曹合松、朱万红、虞小春、张和一、王珏等。

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发展

1、普及初等教育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社会动乱、纠正了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普及初等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报告对普及教育系统地作了深刻的阐述,中央(84)号文件精神对普及小学教育系统地作了规定,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2年,适龄儿童人学率为65%,巩固率为50.6%,毕业率为57.7%。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和《关于六五计划的报告》中提出的有关普及初等教育的具体要求,必须完成两普及一扫除的任务”(小学五年教育的普及、共产主义理论、道德、纪律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19821210日,中共宿松县委、宿松县政府制订了《关于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暂行规定》。

1983年,宿松县教育局制订了普及初等教育规划。规划按照分年实施的原则,确定了1987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全县普及初等教育拟分三批完成。

第三批:1987年完成普及任务的乡镇钓鱼台乡。

1983 年开始,掀起了普及初等教育高潮。制订了四率承包责任制(乡村干部包入学率,学校教师包毕业率,乡村干部、学生家长共同包巩固率和普及率);建立了乡规民约和奖罚制度、评比制度(每个学期由乡村组织力量逐村逐户动员学生人学,评比人学率;学期末组织力量逐校逐班查流生、评比巩固率和合格率);校校都建立了教师工作责任制。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建立了以辅小为中心的普及教育网。偏远的自然村办起了复式单小或多

次、多类别办学方式,开办了普及班,动员校外12-15周岁未达到小学毕业班度的少年儿童进普及班补习或复习,作为全日制小学的补充。这些普及班,由村举办,经费由村筹,师资由村自聘,质量由村聘教师承包。从1983年到1984年全村办普及班点多处,共动员百余名适龄少年儿童进普及班学习。

1985年,重点是加强对多形班的管理,提高多形班的教育质量。

1987年到1988年将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改善四率的内涵上,力求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普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取缔简易班19885月份,经县教育局组织了对全县12-15周岁简易班学生的结业考试,对合格的百名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对达不到普及要求的全部转入全日制学校就读,从此不再办简易班。二是动员学生全部人全日制,同时发展学前教育,办起了学前班。三是严格学校管理,控制学生流失。1988年,小学各年级留级面较好地控制在5%以下,学生流失率不超过2%。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普及初等教育档案资料,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1988 年,人学率达到97.7%,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6%,毕业率达到95.3%,普及率达到98.3%,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四率达到或超过原部颁标准。1988年底,普及初等教育通过了省教委的复查验收,认定合格。

普及初等教育阶段的扫盲工作。自1979年恢复扫盲工作以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将普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一校设两制,一长管两校,一师兼两教、日校办夜校、堵扫结合搞的方法,把农业生产责任制运用到扫盲工作上来、定时间、定脱盲人数、定报酬,超额完成任务的实行奖励,实行双包合同制、村与小学教师签订承包合同,扫盲教师与学生家长签订合同,校长、家长、教师按合同要求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全日制小学优势,利用全日制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因地制宜地举办一些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中晚班、牧童班等多种形式的扫盲班组。

1979年到1980年,非盲率达到69%;1988年,非盲率达到87%;1991年,非盲率达到91.4%19913月上旬,省扫盲验收小组来检查验收基本达到无盲低标。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巩固普初教育成果和“普九”的提出。1989年到1990年,全县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巩固普及初等教育成果,补缺补差,迎接省政府的复查验收。到1990年底,适龄儿童人学率达98.1%,巩固率达98.8%,普及率达95.7%19901225日,通过了省政府普及初等教育复查验收。1990年,宿松县制订了《宿松县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八五计划》,明确提出:按照《安徽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和验收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

1991423日至25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四个视察组,分赴全县各乡镇中、小学督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情况。19927月上旬,宿松县教育委员会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规划。规划结合宿松县乡镇区划变更的实际,按省规定要求,全县必须在1994达到基本标准。第三批,1994年陈汉乡达到基本标准。从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开始启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增强普九意识,提高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提高社会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就学的认识,从1993年开始,中共宿松县委、宿松县政府把每年的元月份和9月份定为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列为普法验收的考核内容之一,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地进行学习和宣传,并通报情况,各级政府还依法制订了保障适龄儿童按时人学的规章。

为抓好普及程度,各地建立了承包责任制。行政包入学率和完成率,学校包毕业率和教育质量,行政和学校共包辍学率,以行政为主。每年初,由政府向家长发出适龄儿童人学通知书,并限期到校,如限期内不到校,对其家长及监护人进行惩罚,直至入学为止。同时制订乡规民约,搞好控流工作。

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当其冲,就是发展初中教育。宿松县人民政府规定:1992年开始,利用四年的时间,每年不低于12%的递增速度扩大初中招生比例。1993年,初级中等教育二率”(人学率、毕业率)极低。1993年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招生的人学率74.2%;毕业率为79.5%1994年,初中招生采取超常规大幅度提高比例,被称作一步起跳。初中招生12%递增速度的同时,再增加班,扩大招生人数使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6.65%

1995年元月份,中共宿松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各乡镇党政两个一把手都参加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文件,如《关于加强两基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决定》等,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双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县与乡双基工作联络员;组建了基础教育发展基金筹措小组;建立了县乡联系学校的工作制度,全面推行了目标责任制。

为加快“两基”进程,1995年,两次调整普九规划。第一次调整:原计划实现普九目标安排在2000年。调整后规划为:普及初等教育必须在1996年全面达标。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必须在1998年全面达标。

19951214日到16日,安庆市人民政府两基工作检查组对宿松县两基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检查中暴露出全县两基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初中入学率只有75%,与省颁标准95%相差20个百分点。三残儿童入学率58.9%,虽接近标准,但分类不达标(视残25.6%,听残25.5%,智残75.5%,合计人学率58.9%)。小学毕业生实际升学率近两年均未达到100%199492.9%199599.3%。初中流失率很高,超过5%。为了解决上述这两大突出的矛盾,从1996年开始,小学在特殊教育方面、初中在补偿教育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加强。

特殊教育。国家教委规定,在“八五”期间,农村残疾儿童人学率必须达到60%以上。1995年,全县7-15周岁残疾儿童589人,其中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的入学率都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与省颁标准60%以上相差甚远。为发展和普及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新格局,1994825日,国家教委领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试行办法》,按照这一办法,全县各地本着就近人学的原则、动员残疾儿童、进入普通班学习、活动,使用的教材和普通班相同,并根据我儿特点、因材施教、注意处理好与普通学生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在一些有条件的地东、办特教班点,

补偿教育。由于初中未能按省政府规划进度按时实施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加上初中流失率没有得以严格控制、以至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不能达到省颁标案。1994年,县教委转发了省有关补偿教育的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了补偿教育对于普及程度的特殊意义,并且对初中补偿教育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据统计,全县到1998年完成率达标必须保证从1994年开始,小学、初中适龄生100%进入小学和初中,且100%按时毕业。即便如此,还须进行初中补偿教育。1995 年, 按县《关于开展初中补偿教育工作实施意见》。从19962月起,开始实施补偿教育教学工作。补偿教育使用的课本为《安徽省初级中学简易课本》,补偿方法是采取随班就读或单独编班学习。补偿的时间是初一未人学或辍学的补习二年;初二辍学的补习一年;初三辍学的补习半年,每学年按600学时计。补偿对象学习期满、由县教委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达到毕、结业程度的,由学校发给县教委验印的革、结业证书。19969月份,县教委组织参加补偿教育半年任务的对象进行统一考试,试卷由县教委统一印制,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考试工作由乡镇教委组织实施。1997年和1998年,县教委分别组织了补偿一年和补偿两年对象的毕、结业考试。1995315日,县教委出台了《关于争创无流生班级和无流生学校奖惩的决定》。19958月,宿松县两基教育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提前做好下学期中小学学生流控工作的通知》。

大灾之年,决战“两基”,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1998年,是宿松县两基达标验收年。414日,全县召开了决战两基动员大会。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期, 928日,召开了全县迎接省政府两基验收动大会,认真分析了全县两基工作的严峻形势,指出了全县两基工作的缺差和薄弱环节,再次签订了两基工作责任书,进一步增强了两基达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明确了工作职责,实行责任和帽子挂钩。领导干部和 两基领导小组成员均蹲点联系,定期督查指导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县教委作出了决战攻坚倒计时安排,实行主任、书记分片、干部蹲点联系乡镇工作方法,加强了培训指导和考核的力度。各乡镇按照中共宿松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狠抓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动员流生返校,落实双线承包责任制,成立两基执法工作队,筹集特困学生救助基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杂费。建立流生报告制度,开展“无流生校,无流生班”评比活动,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的流失。由于全县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 “两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981118-21日,省政府两基工作专家评估验收组对 两基工作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验收评估,认定 两基达标。

高标准扫盲。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从1990年起,全县开展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扫盲。

扫盲领导机构。为保证扫盲工作扎实、顺利、有成效地开展,村成立了双基领导小组。村级正副组长由村长和完小校长担任。各乡镇配备了双基专干和资料员,同时建立了双基领导小组成员联系制度。内涵严密的一卡七册九表的十七项资料,依据普九大帐,核实扫盲对象,逐和身份证进场。育考试、脱育试卷由县教委根据省编教材把握试题分量和深浅程度。参考学员凭脱盲证扫自要求。学习300个课时以上,完成150次以上作业。推行“双线”承包责任制、政府包组织发动、包人学巩团,包经费落实:教育职能部门包资料建设、包教学管理、包按期脱育。层层签订了双向责任书。采取日校办夜校,一师任两教的办法,安排扫盲教师。

制定乡规民约。根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精神,制定了乡规民约,查制学员人学、限制脱盲。制定 “考勤考核、兑现奖惩”的规定对不能按期脱盲的青壮年实行“三不准”,即不准进乡镇企业,不准外出经商。子女不准享受减免学杂费待遇。

堵扫结合。在开展扫盲教育的同时,抓好学校“控流”工作,开展“无流生村镇,无流生学校和班级”的竞赛活动,使小学辍学率接近于“0”,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堵住了产生新文盲的源头。

扫盲成果。

三合村总人口1665人,15-40岁人口769人,其中文盲183人,盲率为23.83%.1991—1998年累计扫盲155人,盲率为2.2%

陈屋村总人口1213人,15-40岁人口545人,其中文盲102人,盲率为18.72%.1991—1998年累计扫盲82人,盲率为3.4%.

3、普九后的巩固提高

控流防辍。

4、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此,全县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素质教育。

1996年,安徽省制订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同年,县教委制订了《宿松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方案中规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实施步理、保障措施。学习旧罗经验,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998年,县教委修订完善了《宿松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1999年,县教委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县教委拟订了《宿松县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稿)》。各地各校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级组织的器乐大赛、卡检OK比赛、征文演讲等比赛中,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是年,河塌中心小学试办了教学改革试验班。实验班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200310月,正式启动新课程改革工程。2004年,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铺开。5月份组织开展了小学教学调研活动,了解现状,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改革。

5、布局调整

1978年到2004年,小学布局经历了多次调整。将贺岭、朱屋、张屋、三合、梅冲、关洪、关堰、月山汪屋、梅摆、塘岸、陈屋等单初小学调整。

 

张晓钟  2024.5.14.

 

注:应梅才旺主任要求,把历史上钓鱼台辅导小学有关情况,搞了个抛砖引玉的短文,请知情者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19918月,我调区教委任教育干事,1992年免去了校长职务,后来的情况不算很了解,具体钓鱼台村完全小学情况也不很清楚,请@梅才旺主任了解陈汉中心小学相关人员吧。

 

512日梅:我哪里清楚似你哟,不知道你进出钓小具体时间,何时任校长?当时有哪些教师?在校学生有多少?普及率多高?宜斌任会计的起止时间?在你前、后各是哪位任校长?村部房子是何时转让给学校的?村部对面和西边一排房子是何时所建?你在钓小时间很长,这些你最清楚,还是麻烦你回忆一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