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将某个科学研究进行错误的解读,并将其传播出来之后必会变成跟谣言一样的性质,给公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昨天《人民日报》的一条关于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的微博在网上疯传,我看完后觉得真相应该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下载了原始文献读了一遍,发现果然被《人民日报》给断章取义了,所以特此写一篇文章来辟谣。虽然此文不是对于热点时事的评论,而是一篇关于权威媒体对于科研的错误解读造成的谣言进行粉碎的文章,但还是希望此文能得到博客编辑们的深情推荐,以让更多不明真相的公众能知道真相,以免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此谣言来制造一些坑害消费者的商品来让此谣言更进一步恶化。
来说说关于那篇论文的事,此文章是我们学校即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一博士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NPG)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昨天看到《人民日报》那条耸人听闻的微博后就觉得肯定不对劲,于是找到了原始文献,连夜将其读了一遍,然后发现果然被误读了,当然媒体对于科学研究的错误与夸张解读一不是一次两次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既然自己知道了真相,我觉得就应该将其写出来,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非《人民日报》所说的那样。现在就来看看《人民日报》那条骇人听闻的微博。
【兰大学者: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2EN00SIGG.gif】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博士生齐伟的最新科研成果显示,PM2.5中碳纳米颗粒对初次怀孕孕体有很明显损伤作用,造成流产率高达70%。研究发现,碳纳米颗粒能进入胎儿体内,延迟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
原始新闻可点此查看
http://s13/mw690/001Kdm4Vzy6IiEIG4A4bc&690
是的,你没看错,他用了一个震精的表情,这让普通大众会觉得《人民日报》都震精了,那我们必须得跟着震惊,必须得相信这是真的。到目前为止,此微博的的转发量已达两千六百多,评论亦达六百多。
对于一个坐拥近两千万粉丝的媒体帝国来说,此微博的谣言效力绝对不下与薛蛮子当初转发的关于自来水含有避孕药和猪肉中重金属超标。
下面让我们看看原始的文献中关于《多层碳纳米管对于不同怀孕次数的怀孕小鼠损伤效应》的研究中到底做了哪些研究?以及有哪些被《人民日报》给错误的解读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懂此文章,我再次做了最大化的精简,以及尽量减少专业用语的使用。自认为英语水平较好已经有兴趣的读者可点此获得原始文献,文中若有理解错误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下面的大部分将是对此原始文献的翻译,以及极少的个人改动,当然不会篡改文中的原意。
首先,来看看此论文的摘要。
此文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研究纳米颗粒穿过胎盘壁垒的机理,并对不同怀孕次数小鼠的流产率和其它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被氧化的多层碳纳米管(oMWCNTs)可以越过胎盘壁垒并进入胎儿体内。怀孕小鼠的流产率是依赖于小鼠的怀孕次数的(也就是被研究的小鼠是一胎、二胎还是生过多胎了。)一胎、二胎和死胎的流产率分别是70%、40%和50%。母体身体重量的增加分别被推迟到了第13、10和11天。oMWCNTs可以降低血清中的孕酮含量和提升血清中的雌甾二醇的含量,当然这是与剂量和时间相关的。然而此效应随着小鼠受孕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胎盘中的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氧因子的增长率显示oMWCNTs可以使血管变窄,也可以降低胎盘中的血管数目。
再来看看其他人对此做了哪些研究?
1,Bai et
al发现重复实施碳纳米管(CNTs)可以对雄性小鼠造成可逆转的睾丸损伤,但不影响繁殖,此研究表明CNT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要比雌性小鼠的轻。
2,然而碳纳米管必须先越过胎盘壁垒才能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其造成复杂的影响。这是与纳米颗粒的类型、尺寸及表面性质有关的。
3,Yamashita et
al探测到二氧化硅和钛氧化物的纳米颗粒可以出现在胎儿的肝脏和大脑,这表明纳米颗粒可以穿过胎盘壁垒。
4,Wick et
al通过间接的人体胎盘灌注模型来探究直径分别为50、80、240和500纳米的聚苯乙烯粒是否可以越过胎盘壁垒以及这种穿透效应是否是与颗粒尺寸有关的。他们发现颗粒直径小于240纳米的微粒可以越过胎盘壁垒,但不影响胎盘外植体的生存能力。然而纳米颗粒对于母体的毒性和损伤效应的研究仍然不清楚。
5,Yamashita et
al发现通过给怀孕小鼠静脉注射直径分别为70和35纳米的二氧化硅和钛氧化颗粒可以使怀孕情况变恶化。他们发现注射后的小鼠对比没有注射的小鼠拥有更小是子宫和胎儿,他们也发现富勒烯分子和大尺寸(300纳米和1000纳米)的二氧化硅可以使诱导此恶化。
6,Fujitai
et
al表明通过给怀孕小鼠腹腔注射MWCNT可以导致各种畸变,但是当通过气管的剂量增加到5mg/kg的体重是缺没有观察到此类畸变。
7,Albert
et
al也发现相比二次怀孕的小鼠,初次怀孕的小鼠有更大的风险罹患新陈代谢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他们认为这与怀孕期间促成胎盘形成的的胎盘血流和子宫的螺旋动脉改变有关。
他人研究工作的总结:纳米颗粒可以穿过胎盘壁垒,然而背后的机理仍不清楚。有的结果称纳米颗粒可以导致母体毒性和胎儿畸变,然而有的结果却不尽然。并且关于流产率的相关统计数据仍然匮乏。
于是这片文章的工作就是通过同位素失踪法来研究纳米颗粒越过胎盘壁垒的背后机理,以及不同怀孕次数的小鼠对于MWCNTs的流产率和母体及胎儿的毒性反应。
实验部分:
通过给怀孕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99mTc-oMWCNTs。
当为20mg/kg.bw/mouse,在母体内,99mTc-oMWCNTs主要分布在肺部(高达90%),紧接着是肝脏、脾脏和肾脏。
http://s6/mw690/001Kdm4Vzy6IiEN0vw9d5&690
http://s3/mw690/001Kdm4Vzy6IiENDaWma2&690
http://s1/mw690/001Kdm4Vzy6IiEORFQI60&690
http://s3/mw690/001Kdm4Vzy6IiEPRPouc2&690
http://s1/mw690/001Kdm4Vzy6IiEQhxxCe0&690
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oMWCNTs可以穿过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假设:胎儿的肝脏是母体血液的直接接收者,于是假设胎儿肝脏可以很容易滴从母体内吸收含有99mTc-oMWCNTs的血液。因为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组成的器官可以很容易的吸收和积累99mTc-oMWCNTs。
相信上面的图片已经将你看的云里雾里了,并且再分析也就与此文的主题不相符了,所以我们抛掉文中的大量实验数据分析部分,接着来看一个重要的表格。
http://s14/mw690/001Kdm4Vzy6IiES2ocR4d&690
所谓初次怀孕的小鼠被注射纳米颗粒后的高达70%的流产率就是从这张表格上得出的。
上表是被注射了oMWCNTs之后小鼠的流产率,注射量为20mg/kg.bw,每个小组的小鼠数目为10只。
从上表我们看出,被注射了oMWCNTs的初次怀孕、第二次怀孕和第四次怀孕的小鼠的流产率分别为70%、40%和50%,而未被注射的分别为10%、0%和30%。
先别像《人民日报》一样被表格中的数据给欺骗了,我们先对此论文做个总结,然后再分析其中的不妥之处。
结论
通过给怀孕的小鼠静脉注射oMWCNTs后发现,oWMCNTs可以越过胎盘壁垒进入胎儿体内,并主要在胎儿的肝脏、肺部和心脏内积累。oWMCNTs可以降低血清内的孕酮含量和提升血清内的雌甾二醇含量,对于怀孕的影响依赖于注射剂量且随怀孕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且对初次怀孕小鼠的损伤效应要高于多次怀孕的小鼠。可以是胎盘功能紊乱,延缓胎儿的生长,以及进一步损害其心脏和大脑。这种情况下可以导致流产。
总结
看完论文的摘要以及结论后你和小伙伴们是否像《人民日报》那样被惊呆了,且慢,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人民日报》断章取义的结论有哪些错误之处。
1,首先来看看实验对象:你没有看错,实验对象是小鼠,而不是人,实验与客观世界毕竟还是有差别的,被注射小鼠的高流产率并不代表人类吸收PM2.5之后的流产率。
2,除了被实验的对象是小鼠而不是人外,其实验方法也是静脉注射类似于PM2.5的的纳米微粒,而不是把小鼠放置在含有大量碳纳米微粒的空气中生存,这也是一个被忽视的条件。
3,实验中所用的注射剂并不一定就是PM2.5。论文后面给出了具体的电镜测试结果,显示其为长度是1~2微米,直径为10~30纳米的细颗粒,而PM2.5中对于有害浮沉的定义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但是真正直径能做到10~30纳米只有实验室才能,一般的空气中就算有也是极少的。
4,就其数据处理而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就是高达70%的流产率。从统计学的角度看,统计数据的精确性是与试验次数相关的,比如说人们都知道抛硬币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1/2,但当抛两次的时候也有可以两次都是正面或者反面,但我们不能就此下定论说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或者出现反面的概率是1.再比如,假如美国男篮和中国男篮在比赛中的比分是100:60,但不能下结论说美国人的篮球实力是中国的5/3倍。
就其论文本身而言,数据处理中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关键就是此论文被媒体断章取义后得出了类似谣言性质的结论。
最后的最后,大家看了《人民日报》的那条微博后不要恐慌,也不要因此就不让你怀孕的老婆天天宅在家里,还是得经常出去吹吹风、晒晒太阳的。至于PM2.5的害处,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雾霾天还是尽量不要出去。人类进化到今天,科技也一路的发展,但是当发展的速度超过人们的理解程度时,必将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就是明显的例子。
最后,希望《人民日报》为自己的那条微博辟谣,为公众道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