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生产基地

(2010-08-25 21:08:18)
标签:

就业

教育

博导

博士生

周光礼

中国

杂谈

分类: 草根评论
文:王波
    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周光礼昨日称,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这下好了,大家以前一直批判中学教育,现在大学教育的弊端也摆在大家面前了,不知社会反映如何,估计除了批判还是批判,像批判中学教育体制的一样,骂了这么长时间,应试教育照常进行,学生们被残害的只剩下一副灵魂已经被掏空了的躯壳。家长不惜重金暑期送孩子去补习班,花了那么多的钱,学了那么一点知识还高兴的说这个钱花的值,不料孩子上大学以后立即后悔,有的会说早知道这样就去打工了。八个教授力挺“国学天才”,不料招生办只看分,并且已经看成了疯病,高考成绩差6分还想上复旦,说你真是没有负担。其实大家最明白也最不明白的就是在我国一切以“疯”为标准,没疯的都进不了好大学。
    在《唐山大地震》中方登的养父说了这么一句话给我的影响很深。“人不一定要读大学,现在的大学也出了不少的垃圾,不读大学照样可以做栋梁。”
    如今中国成了博士生产大国,十年之内将近增加了五倍,大家也许会认为这是我们国家教育水平提高了的标志,说不定再过十个十年,中国每个人都成了博士,但还是没有一个登上诺贝尔奖坛的。国家重视教育了没有错,但是为了在数量了表现恐怕有点说不过去,哲学上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一般情况下都会变朽而不会变精,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说明了这一点。
    这么多的博士分配下来,最多的要一个博导带47个,这下博导变成了波导,变成了博士中的战斗机。一个人照看这么多的学生,那培育出来的博士的质量大家不用再怀疑了,一个比一个搓是必然的结果。学校一致鼓励我们考研,考研之后再鼓励我们继续考博,直到老死还在考,老死之后还在烤,最后估计都修炼成精了。网上说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世界上倒数第一,那想象力哪里去了呢?肯定都被老师们扼杀。在小学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经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为何这么比喻,我以前不知道,只看到大家都这么写,那我也就这么写了,但后来才发现老师和园丁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只有中国的老师有资格做园丁,其它国家的还没有那个做园丁的“证书”。中国的老师和园丁一样是“坚持以摧残学生的创造力为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动摇的就没有奖金,没有奖金就没有生活。所以老师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像当年的清政府对汉人的政策那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想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创造力的就滚蛋。
    老师让学生没有创造力,所以学生失去了判断力,一切以老师的话为中心,老师让我们考什么就考什么,这是中国学生的宗旨。家长也在逼我们,因为拿一个博士学位毕竟好听,就算再位置上白干几十年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起码有个荣誉,因为哥是博士哥怕谁。有些人为这个名誉心理所驱使,这个心理就像心中的魔鬼一样,不停地的催促你准备考试——准备考研,你不得不熬夜去占座。一朝名誉在手,唯我横行天下。
    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一切以学历为标准,大学生的待遇肯定要比高中生的好,硕士生的要比大学生的好,博士生的又要比硕士生的好,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吃剩下的只有让那些农民工去吃了。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大家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考试。
   如今博士生的扩招速度令人惊叹,而博导的数量少的令人发指,所以高校不得不降低门槛——“引狼入室”。有些博导本身的水平说实话很烂,让这样的人去带学生,发展出来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比博导还要烂。鲜花插在牛粪上是吸不到什么养料的,自然被毒死,更何况不是什么鲜花,所以死的概率更大一些。学生多而老师少,自然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机会犹如大海捞针,如果能捞到说明你牛逼。师生不交流,创新发展就变成了天方夜谭,大家拿着一个学位各干各的,互不影响,三年后便成了一条虫。
    我记得上学期给我们带《电动力学》(又称《理论物理》)的老师就是中国24.63万博士中的一名,此人水平烂的经不起推敲,因为他给我们大二第一学期的时候带过《计算机网络》,本来是学物理的又带《计算机网络》,如此“越权”授课,自然带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有人在上课的时候无奈的说:“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哥的寂寞。”又轮到他上学期给我们带《电动力学》,多亏还是《经典电动力学》,要是把现代物理学拿出来让他讲我都不知道他能讲成什么样子。我对理论物理很感兴趣,所以有一次,我拿着一个有关麦克斯韦方程和狭义相对论的问题去问他,他的回答是这两个没有必然的联系,估计学物理学的都知道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现在博士的水平有多烂,因为难的东西,他一般都不讲,只是因为他不会。
    国家的科研体制要毋庸置疑的批判一下的。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给我们吹他们现在在研究什么课题,因为我们没有听过那些专有名词,所以听上去很牛逼,但是到网上一搜,才发现都是一些小儿科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人家几百年前就研究的不爱研究了的东西,现代领域根本不敢涉足。社会要正常运作自然离不开经济,而人生活自然就离不开钱,钱这个东西在中国就把好多的学生给害惨了。
    在我国,虽然博士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多的了,但是和巨大的人口基数做个除法,自然几乎就变成了无穷小,所以拿博士学位还是很吃香的,进公司找工作能找一个好职位,进入官场,成为“搏仕”自然不在话下。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也许有的人想拿到博士文凭仅仅是为了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想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但有的人却是为了功和利。
    中国永远是一个原材料生产大国,做加工业是很不拿手。名牌大学的学生一毕业后都去了外国,成了别的国家的博士,留下的自然都是一些半成品。
    生产博士我们最在行,生产出来的博士一起去“搏仕”,打入官场,然后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朝证书在手,横行中国无阻。”然后再做好我们的“状元梦”,看见上过诺贝尔奖坛的人的国籍后面加着“X籍华裔”之后,国内一片自嘲之声,嘲讽和谩骂之后一切又归为平静——回到了原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虚假的实习
后一篇:可以原谅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