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到叶檀的文章:《畸形城市化将付出代价》。
文章开头就说:“城镇化可以拉动消费,前提是进入城市的人有消费能力。城镇化有欧美较为完备的城镇化,也有印度式无法拉动内需的城镇化。”
读完这两句,我脑海里便跳出了本篇小文的题目:城镇化的目的应该是现代化。
对于城镇化,尽管也不乏人反对,但大多数国民是认同并支持的。与欧美文明国家比,中国的城镇化率还不高,这也是社会主流的共识。然而,对于城镇化的含义是什么,怎样实现城镇化,实现什么样的城镇化,国民的认识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之一,就是叶檀提到的城镇化拉动内需说。
毋容置疑,推进城镇化的确会拉动内需。无论是叶檀所举的欧美式还是印度式。印度式城镇化可能对印度经济总量贡献不大,但即使是盖一大片贫民窟,多少也会拉动点经济的。就像中国把国民往高速公路上赶,尽管害得高速公路上到处是屎尿,但多少也会让相关行业增加点营业额。但是,拉动经济不是推进城镇化的目的。城镇化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推动国家最终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
首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现代化的观念产生于工业文明,形成于都市。农耕文明不可能产生现代观念。现代观念最重要的是人是中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因此可以说,城镇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成为“现代人”。
怎样让人成为现代人?
第一、要让人在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条件的空间和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包括社交,学习,欣赏艺术。要具备此条件,就要修很宽的马路,铺直径大到不会像北京那样积水的排水管道,盖不会30年不到又要拆掉重建的住房和可以让恋人观看文艺片的影厅……这是硬件条件。
第二、要让人能够享受到人的,平等的,现代人都应该具有的权利,包括自由迁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进城了,没有户口当二等市民不算现代人,享受了城镇医保社保之类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不是现代人。这是制度条件。
如果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拉动内需的手段,那就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经济为本。
城镇化的目的应该是现代化
叶檀此文提出了城市化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及时。期盼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研究这个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