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平贵故事源于欧洲

(2010-01-20 22:11:38)
标签:

杨宪益

武家坡

薛家将

汾河湾

薛平贵

欧洲

杂谈

分类: 伪屋琐记

傅善增


杨宪益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红楼梦》、鲁迅著作等我国的古代、现代文学名著的英译,大都是出自杨先生的手笔。1983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他一本学术随笔:《译余偶拾》,书中收集了数十篇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把《资治通鉴》译成英语的漫长时期,为了翻译的需要而顺便做的某些文史考证。其中“薛平贵故事来源”一篇,雄辩地说明了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恋爱故事本起源于欧洲。杨先生的那书印得少,现已经不易得到。我把杨先生的文章全文抄录如下。

《薛平贵故事的来源》
杨宪益
我国民间传说的薛平贵故事来源甚古,过去人都以为是由薛仁贵故事转变出来的;实则以薛仁贵为中心的旧剧《汾河湾》,绝不如以薛平贵为中心的旧剧《武家坡》在民间传说里占有势力,恐怕《汾河湾》反倒是根据《武家坡》改编的。薛平贵故事显然是人民喜爱的古代传说,王家三位姑娘,金钏、银钏、宝钏的命名,以及剧中若干穿插都带有民间的朴实的风味,虽然薛平贵故事不见于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只流传在西北一带。京剧的《武家坡》本是由秦腔借来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会到唐代,且提到西凉,所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间西北边疆的产物。
在格林兄弟的《童话》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相像的故事名为《熊皮》。故事大致说有一军士,在非常困苦的处境里,遇一妖人,给他一张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浴修饰,此后便可赢得极大财富终身无忧。这军士后来到一人家,当地有三姊妹均甚美貌,大姊二姊都嫌他丑陋,惟有三妹因他援救了他的父亲情愿嫁给他。结婚后熊皮军士将一指环剖分为二,以一半交他妻子作为凭证,又去漫游四方。他的妻子穿上了敝衣,任凭她两位姐姐嗤笑,守节数年。七年期限满了,那军士衣锦荣归,她们都不认得他,他取出指环,认了他的妻子,大姊二姊羞愧而死。
我们当然可以说东西民间传说偶合的很多,不过我们如研究一下德国故事的名称,便可知这两个故事必出自一源。熊皮(The bear hide)的译音在古代北欧语里与薛平贵三字竟完全相同。The字古文做Se, 相当于中文的“薛”音,bear在现代冰岛与瑞典文里还作bjorn,相当于中文的“平”音,hide在冰岛文里作Huo,丹麦文里作Hiurn,古希腊文作Kutos,可见古代当读若Kuid,相当于中文的“贵”音。所以Se Bjorn Kuid也就是薛平贵。这故事如果是唐宋间出现的,它又初见于秦腔,且长安附近有武家坡的地名,则必又由欧洲经西域古道传过来的,当时回鹘(音回胡)在西北边疆为中西文化交通的媒介,所以薛平贵是回鹘人传过来的欧洲故事。
元曲里有《薛仁贵衣锦荣归》,应即是《汾河湾》之所本,然此并不足证明《汾河湾》早于《武家坡》,如前所说,薛平贵故事起源可能甚早,大概到元代,薛平贵业已被一些人改成薛仁贵了。唐史里并无薛仁贵衣锦荣归的故事,可见元曲所根据的本是民间传说。(以上全文)


我想简单地回顾一下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过程。一开始是知道薛平贵是个虚构的人物,知道薛仁贵是实有其人的。后者在《唐书》上有记载,《幼学琼林》中也有“薛总管三箭而天山定”之语。当然,以薛仁贵为一中心人物的薛家将故事,还是虚构为主。但以薛平贵为一中心人物的“红鬃烈马”故事,则连这一个中心人物也是虚构的。薛家将故事的一条思想内涵是爱国。但薛平贵故事的思想内涵里,却与薛家将故事在这点上大相径庭,写的是一个将军在战争中被外人俘虏,进而投降,进而成了外族首领,进而带领着外族人打回国来,灭了唐,并代表着外族在这里实施了外族的统治。而且妙就妙在故事是用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包裹着。太绝了。我多年来都在想:中国人能编出这类的故事?我一直怀疑这不是源于汉文化的故事。换句话说,红鬃烈马故事的气味不同于任何一个其他的华夏故事。

 

就这样,杨宪益先生的文章使我一下子顿开茅塞。

 

我们真得感激杨宪益先生。他向我们无可辩驳地揭示了中国戏剧史上有关薛平贵和薛仁贵的故事的关系。看来薛平贵故事起源于欧洲,是《熊皮》故事的中国翻版是没有问题的;后来薛平贵故事嬗变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的薛仁贵故事,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了。而杨先生留给我们的问题是:不知为什么他一定断言说是回鹘民族把《熊皮》故事首先传入了内地。回鹘原称回纥(音回禾),是我国古代生活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公元788年,即唐贞元四年,回纥可汗上表唐朝廷,要求将族名回纥变更为回鹘,唐朝廷同意其请。那么,《熊皮》故事会不会是其他生活在当时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传入的?此为一事。另外,杨宪益先生认为薛平贵故事之所以比薛仁贵故事更深入人心,即红鬃烈马故事比薛家将故事更深入人心,是因为前者不如后者流传久远。我觉得这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前者的社会内涵更丰富。比方说,古代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在阶级的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有着对翻身的渴望,盼着有一天也能上来透透气。此为又一事。

 

另外,崇彝所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作者认为薛平贵即是后晋的石敬塘。但仅此一句,没有说明理由,故不足为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方言的意义
后一篇:重访赵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