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大学与高考脱钩,我们能无动于衷?

(2020-06-29 14:10:58)
标签:

高考

录取

创新

分类: 教育时评

大学录取岂能没有高考?文革的教训还不惨痛吗?高考没法让人亲近,但谁都不会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神圣性和不可或缺性。然而,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的存在,在美国却被废除了。

2018年,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200多所美国高校招生录取与高考(SAT、ACT)切割。

2019年,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1000多所高校跟进(有少量高校只要求考生提供高考的作文成绩)。

2020年,麻省理工等众多高校挥挥手与牵手多年的高考作最后告别。至此,美国高校招生与高考全面脱钩。

时代需要创新,而创新人才的选拔,高考难胜此任。创新是无人区的探索,是没有剧本的演出,是0到1的突破。而高考是知道结果的游戏,是有剧本的演出,是1到100的竞争。美国高校招生选人,从看"考试分数"转向看"能力档案"也就成了必然。

我国的高考还将长期存在,不是我们不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而是还没有创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的保障机制。离开了分数,剩下的一定只有黑箱操作。要说与高考告别,不是"教育学"不同意,而是"社会学"不允许。

高考选才功不可没,但造成的对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的阻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对高考以及高考影响下的教育作反思和改造,创新这一软肋将会是文明进程中永远的痛。高考制度之下,诞生了不计其数的人才,但也要看到高考选拔的人才能做的基本上是1到100之间的事,0到1的原创性突破真的少之又少。高考解决了"跟随"的问题,却没能实现"引领"的期盼。在科技、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杀手锏"的突破上始终欠缺有效的临门一脚,受制于人的状况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当然,这不都是高考的错,但高考也难辞其咎。高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水火不相容,但彼此的抵触、冲突、矛盾和不协调是相生相伴的。例举如下: 

分数崇拜。如果离开了高考和分数,估计谁都成了无脑人,何为教育会陷入举国性的茫然。其实,考分再高也跳不出如来的掌心,满分也只是知识的收获而非知识的生长,已知领域的忙碌永远都不是未知世界的探索。

权威盛行。因为未知所以谦卑,因为原创所以平等,不知道结果的领域谁都不是权威。高考恰恰相反,看似高深,其实处处是"先知"和"过来人",盛气凌人的泛滥也就在所难免。权威是创新的天敌,紧箍咒是灵感的杀手。

机械重复。追求分数,需要熟练;要想熟练,需要训练。高考之路就是不断教,不断练。可是,创新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凡能教的都已存在,凡能教的都已发生,凡能教的都成过去。总之,能教的都无所谓"新"。练,不断的练,也只是在熟悉着前人走过的路,而非另辟蹊径。

思维求同。要得分,唯一的追求就是符合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偏不倚、迎合求同,成了目标追求和治学规范。而创新,是离经叛道,是标新立异,是质疑批判,是发散求异。

群体偏科。考什么学什么,怎样考怎样学,考纲所及是学生的天地,自由选择和获得实践知识的机会被剥夺,没有了兴趣、特长、个性发展的土壤和气候,导致众口一辞、千人一面。

合作缺失。谋生做事需要合作,创新创业需要合作。"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如此熏陶,何来合作?

学习疲倦。长期被动且紧张的备考,美其名曰学会学习,实乃戒掉学习。高考前学习时间全球最长,高考后阅读时间世界最少(每人年均读书量:中国4.66本,日本40本,德国47本,俄罗斯55本,犹太人64本)。

情商低下。学习上的"奴隶",生活上的"贵族",人格上的缺陷不可避免,消除了无知却变得了愚蠢。

精神颓废。单一维度的竞争,失败的永远是绝大多数。屡战屡败,精神压抑,挫败感挥之不去,脸部表情神经犹如被切断,麻木、冷漠、沉默,青春活力荡然无存。

急功近利。没有了兴趣的驱动,没有超越功利的执着,只有眼前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理想、情怀、责任、担当、使命、正直、正义、坚守和热情都成了稀缺品。

我不是在声讨高考,我也可以罗列出同样多甚至更多的高考的好,我之所以说这一些,只是想有更好的高考,能让创新人才在高考选拔中成长发展并脱颖而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