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人间四月天
(2018-11-05 09:42:48)
标签:
林徽因梁思成李庄 |
分类: 边走边读 |
宜宾李庄,长江上游的一个镇。据说在抗战时期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那时候,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于此,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在此生活研究达六年之久。这个千年古镇一时间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大后方文化中心。当我走进李庄,我迅即被感动了,如果不是强忍住,泪水随时都会夺眶而出。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让在战争年代四处漂泊的同济大学得以落脚生存。搬走宗祠里的牌位,请走庙宇里的菩萨,让位给同济一万多师生的生活和教学。如果仅仅凭借无私、慷慨的朴素感情而没有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切,李庄乡民会有这样的义举吗?
“感谢李庄!祝福李庄!发现李庄!”这是当年同济学生当今著名肝胆专家吴孟超院士重回李庄时的留言。李庄的医院现也取名为李庄同济医院,吴孟超院士任终身名誉院长。在医院开业典礼当天,94岁的吴孟超院士做了第一台手术,拯救了一位70多岁的肝癌患者。知恩图报,饮水思源,在李庄处处闪耀着诸如此类的人性的光芒。
李庄,更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何为国难,何为学者。
来到地名叫月亮田的张家院子,梁思成主政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低矮的平房,办公起居一体,房间以木板和竹篾抹泥为墙,梁柱被烟熏得发黑。于1940年10月至1946年秋,在这最为普通的民居里,诞生了中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学术成就:
国难当头,贫病交加,典卖衣物,吃尽当光。接受过最好教育做着最顶级研究的梁思成林徽因,过着最不济最艰辛的生活。梁思成给好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信中写道:“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煤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粮,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南迁以来,我们的办公室人员增加了一倍,而我又不能筹集到比过去两年中所得到的还要多的资金。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到后来,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日益拮据,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即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着两条草鱼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1942年11月费正清来到李庄,看到“思成的体重只有四十七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半夜,写完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对于林徽因,费正清是这样写的:“林徽因非常消瘦,但在我作客期间,她还是显得生机勃勃。傍晚5点半便点起了蜡烛,或类似植物油灯一类的灯具,这样,8点半就上床。没有电话,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有热水瓶而无咖啡;有许多件毛衣但多半不合身;有床单但缺少洗涤用的肥皂;有钢笔、铅笔但没有供书写的纸张;有报纸但都是过时的。在这里生活,其日常生活就像在墙壁上挖一个洞,拿到什么用什么。别的一无所想,结果便是过着一种听凭造化的生活。我逗留了一个星期,其中不少时间是由于严寒而躺在床上。”我无法想象这是集美貌、才情和浪漫于一身的林徽因。
1945年底,林徽因被好友费慰梅接到重庆,城市中长大的林徽因对城市有了太多的陌生和疏离。费慰梅给母亲的信中是这样介绍林徽因的:“过去五年来徽因第一次离开李庄。她走进我们在重庆的房间时,气喘吁吁地感慨道:
在离开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前,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林徽因的半身照片和她写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我默默注视着的时候,陪同我的解说员罗静,一位很有文化素养的小姑娘,突然走上前来,轻轻对我说:“前两天一位台湾学者也是站在您站的位置,要我朗读一下这首诗,他说他自己读的话会哭的。”罗静问我,要不要替我读一下,我摇摇头。我知道,不论谁读,都会是一样的。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李庄的学者们可以活得那样的执着、乐观、优雅和高贵,而在物质条件不知道改善了多少倍的今天却有的是投机、牢骚、攀比和猥琐,这是为什么?离开李庄已有些时候了,但这问题还一直在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