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古人间四月天

(2018-11-05 09:42:48)
标签:

林徽因

梁思成

李庄

分类: 边走边读

宜宾李庄,长江上游的一个镇。据说在抗战时期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那时候,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于此,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在此生活研究达六年之久。这个千年古镇一时间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大后方文化中心。当我走进李庄,我迅即被感动了,如果不是强忍住,泪水随时都会夺眶而出。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让在战争年代四处漂泊的同济大学得以落脚生存。搬走宗祠里的牌位,请走庙宇里的菩萨,让位给同济一万多师生的生活和教学。如果仅仅凭借无私、慷慨的朴素感情而没有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切,李庄乡民会有这样的义举吗?

“感谢李庄!祝福李庄!发现李庄!”这是当年同济学生当今著名肝胆专家吴孟超院士重回李庄时的留言。李庄的医院现也取名为李庄同济医院,吴孟超院士任终身名誉院长。在医院开业典礼当天,94岁的吴孟超院士做了第一台手术,拯救了一位70多岁的肝癌患者。知恩图报,饮水思源,在李庄处处闪耀着诸如此类的人性的光芒。

李庄,更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何为国难,何为学者。

来到地名叫月亮田的张家院子,梁思成主政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低矮的平房,办公起居一体,房间以木板和竹篾抹泥为墙,梁柱被烟熏得发黑。于194010月至1946年秋,在这最为普通的民居里,诞生了中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学术成就: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这里;

 梁思成、林徽因合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英文版本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也诞生在这里,该原稿30多年后失而复得,于198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获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学术书籍金奖;

  1987年,梁思成、林徽因都已逝世多年,他们及助手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因此也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成了中国建筑师的朝圣之地,这份荣耀是对逝者的告慰,是对生者的激励。在李庄的岁月,对梁思成林徽因而言,是硕果累累的6年,更是苦苦挣扎的6年。用他们的女儿梁再冰的话来说,父母的的成果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

 “我们到达李庄是在1940年的12月。1941年春节前,妈妈的肺结核症复发了。她的病症来得极为凶猛:连续几个星期高烧到40度不退,夜间盗汗不止。李庄没有自来水和电灯,也没有医院,没有体检的条件。当时没有肺病特效药,妈妈身边也没有任何医护人员,可怜的妈妈只能独自一人苦苦挣扎。我早上起床时,常看到她床前挂着十几条被汗浸湿了的毛巾。看到她病得一天比一天厉害,我那时真怕会失去妈妈。这是女儿梁再冰的回忆。在李庄的6年,疾病让林徽因卧床不起,大多数研究只能在床铺上完成。梁思成因车祸以及脊椎软骨硬化病不得不经常穿着铁马甲工作,下巴还要用一个花瓶支撑着。

国难当头,贫病交加,典卖衣物,吃尽当光。接受过最好教育做着最顶级研究的梁思成林徽因,过着最不济最艰辛的生活。梁思成给好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信中写道:“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煤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粮,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南迁以来,我们的办公室人员增加了一倍,而我又不能筹集到比过去两年中所得到的还要多的资金。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到后来,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日益拮据,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即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着两条草鱼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194211月费正清来到李庄,看到“思成的体重只有四十七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半夜,写完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对于林徽因,费正清是这样写的:“林徽因非常消瘦,但在我作客期间,她还是显得生机勃勃。傍晚5点半便点起了蜡烛,或类似植物油灯一类的灯具,这样,8点半就上床。没有电话,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有热水瓶而无咖啡;有许多件毛衣但多半不合身;有床单但缺少洗涤用的肥皂;有钢笔、铅笔但没有供书写的纸张;有报纸但都是过时的。在这里生活,其日常生活就像在墙壁上挖一个洞,拿到什么用什么。别的一无所想,结果便是过着一种听凭造化的生活。我逗留了一个星期,其中不少时间是由于严寒而躺在床上。”我无法想象这是集美貌、才情和浪漫于一身的林徽因。

1945年底,林徽因被好友费慰梅接到重庆,城市中长大的林徽因对城市有了太多的陌生和疏离。费慰梅给母亲的信中是这样介绍林徽因的:“过去五年来徽因第一次离开李庄。她走进我们在重庆的房间时,气喘吁吁地感慨道: 真像走进了杂志中。因为过去几年中只有在杂志里,她才见过壁炉和带灯罩的灯……一切一切让她感到极度的新鲜刺激,她目不暇接地盯着眼前出现的各种新式服装,书籍,绘画……盯着在她看来如此变幻莫测的城市重庆。可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她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这里最有名的胸科医生替她做了检查,医生告诉我她的双肺和肾脏均已感染,生命留给她的时间或许只有几年,最多五年。在她短暂而灵动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她依然活力四射地拥抱生活的每一个赐予,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

在离开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前,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林徽因的半身照片和她写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我默默注视着的时候,陪同我的解说员罗静,一位很有文化素养的小姑娘,突然走上前来,轻轻对我说:“前两天一位台湾学者也是站在您站的位置,要我朗读一下这首诗,他说他自己读的话会哭的。”罗静问我,要不要替我读一下,我摇摇头。我知道,不论谁读,都会是一样的。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李庄的学者们可以活得那样的执着、乐观、优雅和高贵,而在物质条件不知道改善了多少倍的今天却有的是投机、牢骚、攀比和猥琐,这是为什么?离开李庄已有些时候了,但这问题还一直在思考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