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家
(2018-03-26 20:41:24)
标签:
二胎生育危机离婚率 |
分类: 灯下闲谈 |
从古到今,最具生命力最不容易消失的社会组织就是家。家虽然小,但其凝聚力和传承性,是社会上任何别的组织都无法比拟的。家的消失,那是战争、瘟疫、地震等不可抗拒灾害发生时才可能会谈到的话题。
然而,到了今天,家的消失,不经意间就发生了。许多长辈就像接力赛的运动员,拼命往前跑,到了交接区,突然发现居然没有人接棒,后继无人,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瞬间化为泡影。统计数据表明,这样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家。
孩子们不结婚,已不是小概率事件。咨询企业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独自生活的成年人为7700万,到2021年将增至9200万。对这个数据的准确性有怀疑的话,那么请读日本的一组统计数据:(1)18~34岁女性,有一半没有男朋友,有39%是处女身;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有36%是童子身。(2)35~39岁的年龄段,有26%的女性和28%的男性从未有过性经验。日本的“无欲望社会”,先我们一步,日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到了今天逐渐变成了“稀缺”,成了父母心头的痛。好不容易结了婚,成了家,眼看有了第三代的接力,结果又离了婚。当下的离婚,就像换衣服一样简单和快速。去年,我国离婚率为39%。
结婚不易,生孩子同样不易。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了婚不要孩子,家面临生育危机。放开二胎以后,国家估计2017年会迎来生育高峰,结果大失所望,比最低的估计值少生300万,比2016年也少生了63万。2017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其中一孩出生人数为724万,比2016年少生249万;2017年出生人口, 51.2%是靠二胎。这表明,年龄大的比年轻的更有生育愿望。假如,不放开二胎政策,中国人口不悬崖式跳水?会生的不想生,想生的又生不了,危机也就不可避免。随着养育成本的提高和人们自我实现愿望的日益强烈,生育愿望的消退是全球性的趋势。日本,男性平均4人中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有1人终身未育。谁能说,我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2011年底我到台湾交流考察,台湾朋友讲的一席话仍然记忆犹新:台湾高校年招生容量为44万,而台湾当年出生人口不到19万,即使到时候每人都上大学,一半多大学仍要倒闭。不再生育,消失的仅仅是大学吗?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参加北方某省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除我外,同小组的十多位与会人员都来自环北京的省份,他们的孩子或硕士或博士毕业,都在北京工作。孩子能在北京工作,对北方人来讲是特别值得骄傲的。讲起孩子的成长和工作,每个人都有一分自豪。当聊到孩子的婚姻和家庭,却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们的孩子,要么不结婚,要么结婚了不要孩子,一数刚好一半对一半。同病相怜,以茶代酒,一声“随他去,想明白了!”大家一饮而尽。越是豪迈,其实越是放不下。一半不结婚,一半不生孩子,这是巧合,但这巧合的背后也反映了一条规律:家的消失,是先一线城市后农村,先高学历后低学历。
家的消失,已不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谁也无法保证与己无关。既然如此,作为长辈,就不能只知道拼命往前跑,接力区交接的安排与落实,可能需要比奔跑本身花更多心思和精力。事业有了,名望有了,房子有了,孩子的学位工作有了,最后家没了,还是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