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即终点 无问西东
(2018-02-04 21:17:04)
标签:
西东无问人生 |
分类: 灯下闲谈 |
目标很重要,实现目标的过程更重要。就像回家过年,更多的记忆都是来自路上。
只有目标不讲过程,会很苦,而且目标也不见得能达成。以当今的教育为例:
孩子为什么苦?除了考试、分数、排名、升学、考级,再无其他。
家长为什么苦?生活的全部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孩子的学业总是让太多的家长失望。学业评价制度设计的有效,就是要以大多数家长失望为前提。大多数人只能是陪衬,而大多数人又不甘于陪衬,人的幸福也就成了稀缺品。
现实没法改变,制度没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变“目标导向”为“活在当下”,生活即目标,行动即终点,人生可能会少许多患得患失和忐忑不安。
经常有人向我取经,问我女儿当年学科竞赛获奖的经验。我的回答是:只管过程,不问结果。为什么要参加学科竞赛?因为获奖了可以保送上名牌大学。如果,竞赛获奖与上大学无关,可能就没人会参赛了。我女儿恰恰相反,她是明知得奖与保送上大学无关的情况下参赛并获奖的。当时省里下发的文件出了差错,保送上大学的文件中,漏掉了“生物学”。我在高校工作,看到文件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女儿。女儿知道了自己的生物学竞赛与上大学没有关系。也许正是因为没有了功利,竞赛变成了一项兴趣活动,整个参赛的过程没有了其他同学的紧张和不安。说不定,没有文件的出错,我女儿生物学竞赛可能还真不能获奖。大凡被目标绑架的人,心态都会变得焦躁。生活中一味让孩子上清华北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功利心是一种动力,但一定不是一种恒久的动力。一定要问个为了什么,往往走不远,往往难成大事。数学好玩,才成就了数学家。
学习如此,生活也一样,不要去等待某一天,而是要过好每一天。几年前在美国探亲,遇到一位同样来美国探亲的与我年龄相仿的中国人。美国的冷清,让他没法适应。想提前回国,机票又不能改签,再买一张机票又舍不得。整天就在数着还有几天能回中国,回家的日子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在他的表述和表情中,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度日如年。我在美国也同样冷清,但要比他幸福得多。我就是一个背包客,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没有目标,处处皆成目标;处处陌生,处处才成风景;无处可去,处处才值得去。分享了我的经验之后,他回了一句:回国后其实也冷清。是的,没有每一天的好,不可能会有某一天突然的好。
少生活在等待中,不想太多的将来。就像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长寿,整天担忧大限将至,那是生不如死的活着。少指望回报,更不可把目标异化。生活中的许多付出,其本身就是回报。就像养育孙辈,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相比享受到的天伦之乐,付出的辛劳真不算什么。当然,这种付出如果是想回报的,那是会苦不堪言的。孙辈长大了,自己不在了,回报落空了,一丁点这样的想法就会使自己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无问西东。做自己所做,行自己所行,活在当下,活出本真。有的人,捡个垃圾还要打着横幅,归隐山林还要比个高低。为了得到他人关注,自己的灵魂伤痕累累,值得吗?想不明白,人与马戏团里的动物,也不会有多大差异。
行即终点不是及时行乐,无问西东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说要学会淡化功利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很有意思,当下每一个细节做好了,生活中的好自然会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