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惯性,善良变恶毒老师成骗子
(2017-12-08 17:10:30)
标签:
人工智能课堂颠覆大学面临挑战 |
分类: 灯下闲谈 |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期,其意义完全可能是不一样的。当年拿着算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显然是有学问的表现,如若今天也拿了个算盘当学问去应聘一定会被人当成神经病。这种行为意义的转变,因为人工智能,又变得更加快速,曾经的善良的举措可能变成了耍流氓,曾经的教师可能成了骗子。
语音识别已让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变得易如反掌,高校老师还在教“What’s your name ?”,这与卖假药有什么两样?卖假药是犯罪,大学老师凭什么还能在讲台上继续“What’s your name ?”?
当下的仓库的智能化管理、邮包的机器分检,紧接着的机器人和无人机配送,物流业的变化已让原先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无“业”可就。然而,大学特别是高职的物流依然故我,这是着眼于未来还是在着眼于考古?
报关员证、报检员证曾经是国际贸易相关人员的必备,然而一觉醒来,报关员、报检员这些岗位突然在人间消失了。有的高校还在热衷于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这如果不是耍流氓也是神经有病啊!
买的智能手机有说明书吗?有也没人看了。为何?谁都会了。一岁的孩子按开关,四岁的孩子发红包,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老师还在教那个淘汰的说明书,这不是商业欺诈什么才算是商业欺诈?
······
IBM沃森已让律师事务所变得多余,无人驾驶汽车导致关门的何止是驾校······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还刚刚开始,更大的变革还在后头呢!高校老师行为上的惯性不只是会让自己成为假药售卖者,而是会让数量更多的学生因为服了太多的假药而成为连被剥削资格都没有的“无用阶级”的一员。保持随时退出旧时代适应新变化的能力,对高校老师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