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有太多的名不副实
(2014-11-23 17:53:00)
标签:
中小学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假的教育呼口号 |
分类: 灯下闲谈 |
在中小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实验、创新、个性、特色、真人、素质。这些词汇或出现在校名或出现在校训或出现在标语中,反映了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其正确性和神圣性不容置疑。但当一个学校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的时候,学校给人的感觉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危害不仅仅是对真理和神圣的亵渎,而是让接受教育的孩子也会变得习惯于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冠名为“实验”,多多少少总要做点改革、搞点试验,退一步说总要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吧!从理念到行动,从教学到管理,还是死记硬背,还是题海战术,与别的学校没什么两样,还能心安理得每天面对“实验”两字?
“创新”是每个学校最钟情的一个词汇,凡文件、计划、总结、标语皆不能没有“创新”一词。任何文本都能恰如其分地用上“创新”一词可谓中国学校的一大创新。当创新只能体现在“创新一词的不断重复”上,如此创新除了教会抄袭还能指望教会学生什么?
“个性”为中国学生所欠缺,倡导个性发展可谓点明了教育的方向。然而,一边是讲个性,一边是思维的求同、答案的唯一、行为的一致甚至上台发言的语调手势表情都要一样。学生普遍没有兴趣、思想、追求、原则和坚守,学校倡导的个性到底是哪门子个性?
以“特色”来立校、兴校,这是每个校领导的治校理念,但这理念只是存在于口头和文本。学校的存在方式就是统一复习、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考评,千校一面也就成了必然,没有特色成了当下学校的最大特色。每天讲“特色”,要的就是这特色吗?
学做“真人”,就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纯粹的人。要让学生成为“真人”,教育先要“真”。“真”是人之本,“真”也成了教之本。为什么越受教育越偏离“真人”的目标?为什么越受教育越擅长于讲套话空话假话?显然,“真人”是口号,“假”的教育是真存在。
“素质”一词是因反“应试”而兴起,“素质”受到推崇,然而“应试”并未降温。加点音体美,也就算是素质教育了。可怕的是,音体美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音体美可以成为升学时不是考分的考分。要靠“应试教育”来推进“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是何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