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职院校莫自作多情

(2014-09-21 10:40:37)
标签:

姓高

姓职

应用性

学术型

匠心

分类: 灯下闲谈

                                     高职院校莫自作多情

 

什么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吗?对于如此问题,在十多年前答不上来,还有情可原,到如今如果还不知道那真是太不应该了。没想到的是,有人还真不知道,可怕的是这其中的一些人还是高职院校的官员教师。

他们坚持认为高职院校姓“高”,既然姓“高”就属高等教育范畴,既然属于高等教育就要重在学术,而不能就是为了学生的谋生,就是为了学生的一技之长。他们的说法给人的感觉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定位高远。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观点也就有了更大的迷惑性和危害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就特别担心,如果继续让他们统治高职院校,其造成的危害将不仅是高职学生的失业,而且还将是高职教师的失业。

我并不否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高校所担负的使命责任是不一样的。有学术型的,有应用型的,有介于中间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顶尖是学术型高校,可以少之又少,塔基是应用型的高校,数量可以特别众多。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大学数量稀少,担负着学术人才培养的重任。那时候没有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分,所有的大学都是学术型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数量也随着增多,后办的大学都以先前的大学为榜样并作为赶超的目标,把自己定位为学术型大学也就成了后办大学的不二选择。这样的模仿,在高等教育规模还相对比较小的时候,其荒谬性还不容易被人觉察,其危害性也不是特别巨大。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规模扩张,特别是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如果还是这样一味地对学术型大学的模仿,那么这就不仅仅是“东施效颦”了,而且是太过于“自作多情”了!

一种选择是否正确,一看必要性,二看可能性。

一个社会特别需要学术人才,但一个社会如果都是学术人才,这社会就无限美好了吗?不,那就会像想得到金子结果什么都变成金子一样可怕。社会是由各种人才构成的,需要学术型人才,需要数量更为众多的应用型人才。每个层次的高校都立足于学术人才培养,即使可能,但也没必要。好在高职院校培养不了学术型人才,否则,那真是社会天大的悲剧。

学术型人才也不是谁想培养就能培养的,这受制于学生的素质、办学的条件等因素。有的学生适合当优秀科学家,有的学生适合当杰出的水暖工。让科学家当水暖工是困难的,让水暖工当科学家同样是困难的。据研究,具有知识贡献能力的大学只占大学总数的1%,按此计算,全中国学术研究型大学20所就够了,也只能有20所。教育部让600所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看来还是过于保守,应该让更多的本科院校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路。

本科都转向应用性人才培养了,高职院校还念念不忘“学术”,这不自作多情何为自作多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