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了功利才是真德性
(2013-10-14 21:49:14)
标签:
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品德形成军训成效垃圾遍地教育 |
分类: 灯下闲谈 |
前些天应邀观摩某高职院校的文艺晚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晚会结束后现场的一片狼藉。晚会是在操场中进行的,场面宏大,现场的绝大多数观众是刚结束军训的大一新生。散场后,大操场的草坪上尽是垃圾。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偌大的操场变得不堪入目,那是成千上万的蝗虫也是无能为力的,而当今的大学生却能轻易做到。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在美国访学时所在学校的厕所,那是我所见过的保洁程度最高的厕所。该厕所是由一名上了年纪的男工友负责保洁和管理,每次看到他,只见他总是像在擦自己心爱的汽车一样在擦小便池、坐便器、洗手盆和厕所的每一寸地面。什么叫“极端负责”,我总算亲眼所见了。一天我在看学校的平面地图,他以为我找不到要去的地方主动前来搭讪,交谈中知道他并不是学校的员工,而是不领取分文报酬的志愿者。
说到这两件事,我并不是想说明人的道德素质差异之大,我是想让人们去思考人的道德素质之差异为何会如此之大。
道德的行为必定是利他的行为,不图回报的利他是真道德。当利他成为行为本身之目的的时候,人的德性也就上升到了最高的境界。上面提及的志愿者,对保洁的负责为什么会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以肯定,他已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利他成了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厕所的整洁自然成了他最大的愿望,他人的满意也必定成了他最大的幸福。过滤了功利,才是真德性。
纯粹的志愿者是少之又少的,要谁都不讲功利,这是做不到的。所以,道德教育,不可以尽是口号,尽是倡导,还要讲手段讲方法。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有评比、考核、奖励等等的手段和方法也属正常。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人们的行为一步步走向利他。
然而,当把手段当成目的的时候,悲剧就开始了。评比、考核、奖励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当这些手段被当成目的的时候,也就成了道德的敌人。评比、考核、奖励,说白了,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功利,而道德教育在于去功利。手段与目的的矛盾,是道德教育难以见效的困难所在。让手段服从目的,让人们追求功利为的是让人们放弃功利,这是道德教育手段见效之根本。离开了这一根本,越受教育越功利,越受教育越势利,这就一点也没什么好感到奇怪的了。
当下的教育,为什么让一个个人都变成了逐利机器?就在于没有了利他的目的,剩下的只有评比考核奖励的逐利。为评比而评比,为考核而考核,为奖励而奖励,追求利益几乎成了道德教育的全部。受此教育的人们,为了评比考核奖励,可以变得“无限高尚”,没有了评比考核奖励,又迅速原形毕露。军训中,有评比考核奖励,学生们在寝室内务整理和列队表演中都会着一种“忘我”的精神和行为。军训一结束,没有了评比考核奖励,学生们迅即连自己制造的垃圾也懒得随手带走了。没有一个人自觉的去功利的灵魂净化的过程,任何外加的诱因都不足以让人的德性得以提升。没有比军训更严厉的教育,军训都不足以改变人,还有什么外在的刺激能改变人?
加强道德教育,这没错。但加强道德教育,是为了让人加快去功利化,而当下的许多理念和做法所产生的作用恰恰与此相反。必须明确,任何强化了教育对象功利的做法都是与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背道而驰的,过多的评比考核奖励是让人接近了功利还是接近了道德,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