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暴力(第六次访美日记之十二)
(2013-07-19 03:46:01)
标签:
励志教育软暴力励志的负作用教育艺术美国励志教育 |
分类: 边走边读 |
一个人的意志努力对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必定要付出比人家更大的努力,现实生活中一些身体残疾者也因为超人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弱点战胜自身缺陷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正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如此神奇,励志教育也就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极为常见的一种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通过励志教育,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面貌和命运。但与此同时,励志教育也给许多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可怕的是,对于励志教育的这种罪孽,绝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更为可怕的是,许多老师、家长对于一些孩子在接受励志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安、焦虑、恐惧、自悲,不仅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且往往把孩子们理解为是对励志教育的排斥、拒绝和反抗。正是因为没能意识到励志教育所可能产生的危害,现实中的许多“励志教育”也就演变成了“励志暴力”。
励志暴力之一,强加意志,让孩子不堪重负。盲目信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以“榜样”的成就作为孩子人生目标的参照,无视孩子的特长、兴趣、愿望,一厢情愿地给孩子设置过高、过难的目标,要让孩子成为“榜样”的翻版,使得孩子无法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道路,让孩子时刻生活在“榜样”的阴影中。
励志暴力之二,比较刺激,让孩子有口难辩。习惯于以成功人士来刺激自己的孩子,无视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一味拿孩子与他人做比较。常用语是:人家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的条件又不比人家差;人家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你只要像人家那样去做你也会成功。听上去,句句在理,让孩子挨了“骂”也有口难辩,心中有的只是挥之不去的惊恐和不安。
励志暴力之三,简单归因,让孩子愧疚难当。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一果多因是常态,励志暴力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简单归因,把成功的原因只看成是努力。常用语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成功是因为努力不够。孩子被这样偏激的观点所绑架,不再可能有更多的反思和学习策略的调整,只会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一些孩子年级轻轻就被自己的负罪感、内疚感和无助感压得喘不过气来。
励志暴力之四,挑刺揭短,让孩子心灰意冷。在孩子遇挫时,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不断唠叨人家的成功、人家的成绩、人家的刻苦,然后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其本意是想激发起孩子学习的斗志,殊不知一味地用“榜样”来揭短,除了让孩子反感、厌烦外,最有可能产生的就是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励志暴力之五,连续施压,让孩子走投无路。不反思,不总结,面对孩子的连续受挫,还是坚持“意志决定一切”,继续不断给孩子提要求、加压力。为什么会有学生离家出走?为什么会有学生轻身厌世?励志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和不幸福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励志教育”强调“意志”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成长是受多因素影响的,意志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强调意志的作用,不可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一个人的意志作用,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能弥补其他因素或者条件的不足。但如果无限扩大意志的作用,无视规律的存在,不遵循客观规律,那么完全可能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可能事与愿违。这样的道理人们也不是不懂,人们很清楚一个跑步跑不快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仍然不可能成为刘翔的。但这些人对于人的智力活动却又会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认识,在他们看来,跑步的快慢受制于先天的条件,而人的智力活动却是不受条件限制的,是完全决定于一个人的意志努力的,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成为陈景润的。所以,人们很少会对孩子跑步施压,而在读书和文化课考试上却普遍延续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维方式,会给孩子变本加厉的“鼓劲、打气”。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其结果是很多孩子受尽了折磨而且也没有得到发展。最终,就像真理多走一步成为谬误一样,“励志教育”过了头也就成了“励志暴力”。
美国“不拼爹”,更重视励志教育,从媒体到学校,从民间到教堂,从影视到书籍,“励志”始终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但他们的励志教育,不失理性,强调科学,不强人所难。例如,对于孩子的读书,他们也鼓励学生发奋,但他们同时也知道人的差异性,他们很清楚人的智商与人的跑步能力一样都是呈正态分布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所以他们不会硬要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去读书,他们的励志教育总是与孩子的自身特点相结合。一个人存在着众多的发展的可能,“书读不好”绝不意味着做不好别的事,励志教育就是要让人在选定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去努力去拼搏。平时人们所说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实际上就是对励志教育的一个提醒。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当状元、拿数奥金牌,追求目标的单一是与人的个性特点的多样性相矛盾的,许多孩子尽管不断受到励志的教育,但成功并未如期而至,“陪衬的角色”永远也难以改变。前天看到一则报道,说美国总统在白宫以高规格宴请在全美国“健康食谱大赛”中获胜的孩子们。报道没有具体介绍这一比赛,但这则报道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并非只有考试好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美国在孩子的多元化发展方面已走得比我们远多了。
“好心办坏事”比“坏心办坏事”可能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从而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久,危害面和杀伤力有时候也可能会更大。励志教育的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励志教育要想不伤及众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至于成为一种励志暴力,“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只是一句停留在口头上的套话而应该是扎扎实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