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皈依源自灵魂的感召(第六次访美日记之四)
(2013-06-28 02:29:09)
标签:
美国基督教圣迭戈教堂上教堂加州基督徒做礼拜 |
分类: 边走边读 |
美国人的生活不可谓不紧张,然而,有那么多的人甚至整个街区的男女老少,礼拜天总是雷打不动到教堂。宗教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宗教的力量来自哪里?我对宗教没什么了解,对宗教活动更是知之不多,出于好奇,在星期天我也去了一趟教堂。
我不了解宗教,对于教堂,我却不陌生,到欧洲,特别是到意大利,除了看教堂还是看教堂。以前来美国,纽约的三一教堂、明尼苏达圣保罗的教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我对教堂里举行的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印象,那是全部来自电影和电视。然而,当我来到圣迭戈ROCK CHURCH的时候,眼前看到的与我已有的印象、经验可以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ROCK CHURCH理所当然是教堂,但我不敢把它称之为教堂,因为它一点也不像“教堂”,没有我所熟悉和我所理解的教堂的任何一项元素。没有尖顶,没有圆形穹顶,没有长条椅子,没有彩色玻璃,没有塑像壁画,没有穿有职业服装的神职人员。我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现代版的剧场,只是体量更大,座位更多。凭我的目测,上下两层看台应能容纳七八千人。星期天,ROCK CHURCH的第一场“礼拜活动”是上午8点,最后一场是晚上7点,每一场活动是2个小时。我去的是上午10点钟的第二场,人流就像到体育馆看比赛,各道口由信教的“志愿者”在指挥着交通。场内座无虚席,稍迟的人只能站立在过道上。这也足见信众之多,否则,教堂也用不着连轴转。
整个“礼拜活动”,与电影电视给我的印象的距离是更远了。活动一开始,是乐队的载歌载舞,边弹边唱,台下的“观众”全体起立,高举双手随着歌声摆动,动情处,台上台下的歌声一气呵成,惊心动魄,蔚为壮观。这分明是一场大型音乐会,怎么能与“宗教”沾上边呢?一曲未尽,一曲又起,男女老少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期间,也会有主持人上台,同样是诙谐幽默,整个“礼拜活动”不缺笑声和掌声。我正在为我自己能在“音乐会”现场免费欣赏到音乐感到庆幸的时候,音乐停了,开始放电影,舞台的银幕上出现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画面。音乐会结束,电影专场开始?美国人“做礼拜”就是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这真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当然对我来讲有太多的惊讶和不解。当“观众们”正被电影中剧情的矛盾冲突深深吸引的时候,电影的画面中突然出现了衣着与常人没有两样的ROCK CHURCH的“牧师”。他手持圣经,联系剧情中的矛盾冲突,抓住“观众们”的即时心理,结合生活实际,开始了他那入情入理、入耳入脑的“布道”。对于电影中牧师的讲解,“观众们”不时应声附和,不时点头称是,不时闭目念念有词。当“观众们”的灵魂受到了撞击和洗礼后,电影的画面又切换到《拯救大兵瑞恩》的另一矛盾冲突的情节,“观众们”看着看着,又深陷思想的斗争和情感的困惑,这时电影的画面又切换到手持圣经的牧师,由他来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一个多小时,就是在这样电影画面的不断切换中过去了。
平生第一次来到教堂,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庄重和严肃,但是感受得到,现场的人们投入、专注,完全被感化,完全被陶醉。在人们要退场的时候,主持人提议,要入教的请走到台前,只见一队队新基督徒快速上前。对于牧师所倡导的“责任”、“使命”、“奉献”、“执著”、“感恩”等理念和伦理,人们都不陌生,但怎么样让这些理念和伦理深入人心,牧师显然比我们许多人要聪明许多能干许多。我们信奉的是“灌输”,与此相应的就是手段上的“强制”。通过“点名”来召集受教育者,通过“巡视”来让受教育者维持醒觉状态,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惩戒”来确保教育者读完稿子。灵魂的皈依源自灵魂的感召,没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道德教育的成效,没有心悦诚服的接纳绝对不可能有美丽心灵的诞生,任何的强制都不可能生长出真正的信仰。
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我们只知道在嘴里说,而牧师却能落实到行动上,并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当然,看得出来,他们潜心研究,用心良苦,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宗教有力量,看来是因为有有力量的牧师。我们的教育不给力,可能是我们缺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