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贾少华
贾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36
  • 关注人气:2,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职在“姓高”意淫中的狂躁

(2013-03-21 22:10:07)
标签:

高职姓高

姓职

高职教育

职业教育

经验第一

教育

分类: 灯下闲谈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决定于受教育者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就能培养成怎样的人的。这样的道理想必谁都明白,但在教育实践中,有的办学者不仅不明白而且还很糊涂。最典型的就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者,无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要,始终沉浸在“姓高”的意淫中狂躁不止。如此狂躁危害无穷,但又都披上漂亮的外衣,让人一时难以识破。

狂躁危害之一,“精英情结”的搅局。在这些办学者看来,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属于大学,所以高职院校姓“高”。既然属于高等教育,是大学,高职院校理所当然要注重理论学习,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逻辑,听上去无懈可击,其正确性也就没人怀疑。在这种认识主导下,高职院校办得与普通本科院校也没多大的区别,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在教室中听教师讲授为主。当学生在教室中昏昏欲睡的时候,人们指责的是学生,而从来不会要求学校对自己办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检讨和反思。对学术的尊敬,对理论的尊重,对经典的敬畏,可以说是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的传统。然而,今天如果仍然以这种知识阶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来强加给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这种所谓的精英情结,绝对不是对高等教育传统的坚守,而是彻头彻尾的“精英傲慢”。这种傲慢,来自他们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以后高职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追求的视而不见。高职学生可能是一名天才的花匠,可能是一名天生的水暖工,然而,现在的高职教育却要天才的花匠去学那让他永远学不懂的微积分,让天生的水暖工去学那永远都用不到也学不会的工程力学。如此“精英傲慢”所导致的高职教育的必然结果是:课堂内理论教学基本无效,课堂外学生基本不学习。

狂躁危害之二,“政治正确”的迫害。坚持高职姓“高”的人们,还是会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哲学的。他们会搬出“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不仅仅只给人一种技艺,只让人有一技之长,而要让人和谐全面发展。他们甚至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对人的发展的限定是对人权的剥夺,是不道德的。他们还进一步会说,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早的职业训练将会削弱他们对未来变化的适应和发展的后劲。每句话似乎都是从学生利益出发,每句话也似乎说得在理。这些听起来“政治正确”的观点和话语,在高职教育的现实中不过是夸夸其谈,对高职学生的福祉和发展起不了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在校期间,高职学生在课堂中基本处于受理论折磨的状态,长年累月让他们去听那永远都听不懂的课,而且固定在座位上不允许自由活动,天底下有比这更痛苦的事吗?学生寻求解除痛苦的方法是玩手机和睡大觉,痛苦是解除了,但他们获得全面发展了吗?他们获得了发展的基础了吗?他们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了吗?让高职学生更为痛苦的是离开学校以后,他们要理论没理论,要技能没技能,要素质没素质,凭什么安身立命?当他们迷茫、彷徨、失望的时候,当他们的下场还不如农民工的时候,他们的母校却在为自己“全人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而不知疲倦地欢呼雀跃着。

狂躁危害之三,“理想追求”的误导。高职既然姓“高”,停留在专科层次那是太没面子的事,专升本、设立硕博士点也就成了高职办学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他们对职业教育没有什么理解,但有一个观点念念不忘,那就是:职业教育是一个“类”,既然是“类”,就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既然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了专科,也可以有本科,甚至可以有硕士、博士点。可谓理想远大,而且这种理想的追求很能蛊惑人心,能在短时间内让师生员工走火入魔不能自拔。有太多的学校,无视学生梦游般的学习状态,整天做着“专升本”的白日梦;如此白日梦,又让高职教育越来越偏离正确的方向;越偏离方向的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越不受社会的欢迎;培养的学生越不受欢迎学校也就越想专升本。这就是“升格办学”理想追求中的怪圈。高职不是不可以升格,但是,是不是升格是有遵循的规律和原则的,而不是自己说要升格就可以升格的。只有在现有学习年限已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延长学习年限。那么,当下的高职,三年学制是不是太短了呢?我看不是太短而是太长!有太多的时间没利用,有太多的时间被浪费。如果还要专升本,除了学生多交一年学费多玩一年和教师们在“姓高”的意淫中得到一点虚荣心的满足外,那是不会有任何实质的益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