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美高中能互换(访美笔记之十七)
(2013-01-22 02:37:44)
标签:
美国高中到美国读高中中美高中比较美国高中生办美国式高中 |
分类: 边走边读 |
假如中国的高中像美国的高中那样办,美国的高中像中国的高中那样办,学生会接受吗?家长会认可吗?老师会同意吗?社会会包容吗?在我看来,中美教育最大的不一样,不是在小学,也不是在大学,而是在高中,所以我经常作这样的假设。
美国高中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像体校。整个学校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地方是运动场体育馆,棒球场、橄榄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壁球场、沙滩排球场、体育馆一应俱全而且数量众多,参与比赛、训练、活动的学生也特别多。
美国高中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像艺校。一到下午,除了活跃在运动场上的学生外,其它场所能看到的学生不是在跳街舞、草裙舞,就是在击打乐器、排练文艺节目。
美国高中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像半日制的非正规学校。美国高中实行的是学分制,早上一二节没课的同学可以姗姗来迟,学分修得差不多的同学中饭前就回家了甚至可以不来学校。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居然有一个半小时,由于没有固定教室,同学们背着书包边吃边聊边逛好不热闹。下午二点半就放学了,在校时间没有中国学生三分之一。
中国的高中如果也这样办,大多数学生会接受能认可,家长就急了,一定会认为校长精神错乱在瞎搞,让孩子转学会是他们的不二选择。而老师可能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这既有对新的教育工作、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又有对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解的困惑。社会对这样的学校的看法就会比较复杂了,有的可能会说这是与国际接轨,有的可能会说这是误人子弟,有的甚至会认为这是“文革”复辟。
倒回来看,如果美国的高中像中国的高中那样办,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反应呢?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接受。美国的学生可能会发动学潮,他们一定会认为自己身心受到虐待,基本人权受到侵犯。家长也一定不会认同,他们会为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摧残而焦虑,更会为孩子个性、想像力、创造力受到压抑而寝食难安。美国老师自然会是反对的急先锋,他们会为自己延长几倍的工作时间感到不满,但他们的反对更会因为这种教育与自己对教育理解的冲突而变得毫不妥协。对于少有寒暑假并且时常剥夺双休日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限制在教室的高中教育,美国社会舆论一定会认为这样的学校是当今社会的集中营,他们一定会把这样的校长与希特勒相提并论,会把这样的高中老师看成是虐待狂。
中国中小学的学制自民国起就学美国,我们的许多教育思想、观点都受美国的影响,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会有如此天壤之别,要想来个全盘移植互换已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实践中做不到,并不影响理论上“互换假设”的意义。两种高中教育模式,并不是一定要谁吃掉谁,都有各自的优点,当然也有各自的弱点,如果能取长补短,对各自的教育都有利。
美国高中生升大学的竞争,特别是想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与我们一样激烈,不能把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简单归结为高考制度的不一样。造成中美高中教育差异的原因异常复杂,最简练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目标定位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同。
目标定位上,美国高中也是以升学作为最主要的目标,但他们比较理性,不像我们读高中的意义就定位在上名牌大学上。他们的目标定位相对多元,因此他们除了应对升学外,还会有别的体育、艺术等多方面的追求,不至于像我们千军万马挤的是同一座独木桥。当然中美最大的差异还是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他们强调通过尊重个性、启发自觉来实现目标,而我们主张通过统一引导、严格训练来园梦。他们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学”,我们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所以在我们看来,美国的高中教育自由散漫、放任自流,没有中国式的班级编制,没有班主任,没有老师会来催交作业。实际上美国的这种教育由来已久,从大学到小学都是这个套路。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一所大学必须给学生三样东西:选择学习的自由;在单一学科领先的机会;对自己的习惯、行为负责任的纪律。艾略特讲的是大学,实际上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理念和做法。而我们的基调是“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结果导致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心甚至不尊重,只得严防死守、耳提面命。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就好,我们的教育不行。美国的这种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平台和时间,有的高中生自学完了大学五六门课程或是在某方面有很深的探索和钻研都是很正常的事。但美国的这种教育的成功是基于学生有高度的“对自己的习惯、行为负责任的纪律”。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享受到的是网游、飙车、恋爱的充分自由。美国的教育导致“两极分化”,中国的教育是“平均发展”。就数理化考试的平均成绩美国绝对不是我们的对手,但诺贝尔奖绝对是美国人通吃。
从中美高中“产出的结果”上看似乎分不出谁优谁劣,但我们是以美国人三倍的时间才与美国人打成平手的。美国的高中生开朗、活泼,也少有戴眼镜的,一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自信和洒脱。我们的高中生木讷、寡言,架着眼镜,一副未老先衰的学究样。高中的终点似是平手,未来的竞争我们胜算几何?每次穿越美国的高中校园我总是这样问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