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学生“忙”起来的大学教育叫忽悠
(2012-11-12 12:43:09)
标签:
伪大学伪教育大学排行真正的大学大学质量 |
分类: 灯下闲谈 |
谁都知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外在的教育因素或力量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学生“忙不忙”是大学教育是否有效的最直接表现。一个大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忙起来,那么这个大学基本上是在忽悠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
学生“忙”,证明这个学校是好学校,这个学校的教育是真教育;学生“不忙”,那么这个学校是垃圾,这个学校的教育是伪教育。要让大学回归本业,要让大学教育不再是忽悠,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应为了学生的“忙”,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都要以学生“忙的程度”来衡量。一本教材是否有用,一门课程是否重要,一名教师是否突出,一项教改是否必要,一笔投入是否见效,一种设施是否必需,一项理念是否正确,不是看哪位老师会喊,也不是看哪位专业负责人会叫,更不是看哪位专家会吹,最直接的衡量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学生“忙不忙”。不能让学生忙起来的所有一切,基本上是劳民伤财,基本上是低碳时代的二氧化碳,当属可省略之列。
图书馆的图书汗牛充栋,没有学生的借阅,除了徒增蟑螂的数量还有何用?实验室实训室铁将军锁门,除了浪费国家钱财让老鼠有更多的栖息地外还有何用?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讲课,无人听讲,除了证明职称学历像注了水的猪肉外还有何用?大学教师接二连三出版的专著、教材,无人翻阅,除了骗取学生的钱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外还有何用?什么教学改革、什么教育新模式、什么教学成果奖,不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除了显现华而不实的作风和弄虚作假的智慧外还有何用?什么特色专业、重点课程、教改项目,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证明做文本的本事和搞公关的才能外还有何用?财政拨款的增加、专项经费的设立,无关学生的学习,除了让大学校园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之外还有何用?这样的道理应该谁都懂,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似乎都变得不懂了,尤其是包括大学教师、教育官员和评估专家在内的与大学关系最为紧密的人员似乎更是不懂。如果懂,他们怎么只关注投入,不关注产出?怎么只看教师学历职称,不看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怎么只强调硬件设施,而不强调学生的学习状态?
当然,他们会认为,投入也好,硬件也好,教改也好,职称也好,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我也知道,学生的学习是要有条件的,书籍、教师、实习实训设施是为学生学习所不可或缺。但是,当下的大学,当然不能说是全部,但也不在少数,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却江河日下。图书馆图书借阅量直线下降,上课群体性打瞌睡,学校几乎成了超级网吧。办学条件不会自然而然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动,教学条件更不能与教学效果划等号。当大学教育不再是为了“培养人”的时候,任何投入、改革都是别有用心的“作秀”和“忽悠”。当“作秀”和“忽悠”普遍被认同为“政绩”和“质量”的时候,学生又怎能不从教室玩到寝室、从秋天玩到夏天、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玩到接到毕业证书呢?
一个人读书,越读越忙,是在进步;越读越闲,是在堕落。国外的学校,研究生比大学生忙,大学生比中学生忙,中学生比小学生忙。中国的大学领导人,如果不是“海归”,也都会有多次出国访问的经历,对此不会不了解。当面对我们的大学生越读越闲的状况,我们的大学领导人为什么还会那样从容不迫、心安理得呢?为什么还会那么热衷于无关乎学生“忙”的所谓“建设与改革”呢?说白了,我们的大学患上了“责任缺失症”,而且这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不论是谁,只要进入大学就能迅速学会唱高调、演假戏,就能迅速学会“推卸对学生发展所应承担责任”的一切方法和技巧。教师为了各种私利的“忙”与学生无所事事的“闲”成了当下大学师生的基本存在状态。
此种“责任缺失症”十分可怕,但也并不是无药可就。只要动真格,只要极少的代价就可以将此病治愈。一台摄像机,或一架卡片照相机就足以让大学教育不再敢忽悠。只要把学生在教室、寝室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众,让全社会来评鉴。可以肯定,如此做法,比官方选派专家所进行的教学评估,不仅有效百倍,公正百倍,而且成本也可以节省百倍。
要让大学教育不再成为忽悠,还需要国家对大学的管理也不要再继续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