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报刊文摘》(头版头条) 作者:李鹭芸 日期:2011-12-16
教室里,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则猫在电脑后,座位旁还散落着时下流行的打底裤、针织帽等网购热卖品。他们正通过淘宝旺旺和顾客谈价格、接单子,生意热火朝天,键盘声不绝于耳……
这就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义乌工商学院)创业班看到的一幕。这个学校被称为“淘宝大学”,却和马云没半点关系,这里有另一个教父——被称为“创业教父”的贾少华,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
1999年,37岁的贾少华就任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
当时,这所学校刚刚开始独立办学,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学校。“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走进学校的。很多人进来时心不甘情不愿。”面对这样的现状,贾少华为学生设计了如何追赶强者的一整套精英教育思路,制定了严格的校规。但现实却很残酷。临近期末考试的一天,贾少华到教室转悠,不经意拿起一个学生的课本。整本书上,除了一个名字和电话号码外,连条横线都没有。显然,学生只是在开学第一节课,记下了老师的名字和电话,以后一个字都不写了。这让贾少华大受刺激,“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绝望的同时,贾少华终于接受了一个事实,书本知识不是高职学生的兴趣所在,“考清华大学要700多分,我们学校只要300来分,要读书的孩子不在我们这儿。强迫成绩差的学生学高等教育课程,就像叫姚明去跨栏。”但他也发现,“这些学生的行动力很强,开运动会布置场地时,他们一个比一个积极。”一个颠覆学院式教育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慢慢产生。
“改革可能会错,但不改革是最大的错。”贾少华有些激动,这十多年,走得不易。“最大的困难,就是老师观念的改变,打破固有的观念太难。”面对种种争议与压力,他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都用上了。
2008年,贾少华把一整栋教学楼空了出来,命名为“创业园”。创业园只为学生提供两根线——一根电线、一根网线,桌椅、电脑一概没有。“不是学校小气,真正的创业能力应该从零开始培养。”他还在这里建立了“创业学院”,让月收入8000元以上,或是淘宝网店达到4颗钻以上的学生搬进创业园,并力排众议,为该学院专门制定了《创业学生管理办法》,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实践以及其他与企业管理相关的课程修满学分。“现在8000元的门槛降到了5000元,一开始的时候那么高,就是为了堵住反对的声音,月收入都超过公务员了,大家高抬贵手,放人吧!”贾少华语调抑扬顿挫。
在创业园,没有休息日也没有昼夜,学生们会轮流值夜班。“我看过一些高校的创业园,有的投入五六百万元,学校还作为成果展示,学生却在里面玩游戏、打牌、看电影。我一分钱都没投入,也不要扶持,我们的学生晚上10点多还在创业园。有投入、懂珍惜,这才是创业。”
这个“没有一分钱投入”的创业园,产出却是惊人的。何洪伟2005年起步做网商,2009年成交量就达到1.3亿元,2010年被网商大会评为“全球十大网商”。2007年入学的杨甫刚,复读了两年才勉强考入这所学校。毕业时,他开着凯迪拉克离开学校,这时的他已是一个拥有14名员工、300多平方米仓库、5项专利申请的淘宝双皇冠卖家。石豪杰在高考报志愿时,特地到义乌考察,之后放弃“二本”。入学后,他靠网店起家,现在聘请员工11人,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连世界500强企业都是他的采购商。鲜为人知的是,这3名学生入校时都是贫困生,连学费都是写了欠条给贾少华的。
贾少华对记者说:“我现在所做的,本土的一些大学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这些不是我拍脑袋自创,而是借鉴了国内外的经验,人家都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比如说创业活动给学分,香港理工大学早就有了。对于国内的创业教育,我只能说不是我走得太快,是有人走得太慢。”
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到23%至25%,而我国却不到1%。“中国的大学注重创业教育,为什么创业人才寥寥无几?”针对这样的提问,贾少华打了个比喻,“中国创业教育就像在教室里用理论培养游泳运动员,培养出来的人看到水就发抖,下了水说不定就淹死。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