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就业率毕业实习被就业下岗找工作招生教育 |
分类: 教育时评 |
大学招生在即,各高校拿出浑身解数,挖空心思,罗列出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向全社会四处兜售。各高校在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过程中,招数有别,手法有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接近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为各高校招生广告中所不可或缺。接近百分之百的“就业率”,本是够有诱惑力的,但在今天会有多少人会为之而心动?又有多少人对此深信不疑?
老百姓不知道“就业率”是怎样算出来的,但他们不会怀疑大学老师的算术水平,他们相信大学老师在“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处理上不会有计算上的差错。让他们不解的是,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的大学生怎么都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一方面是各大学自我宣传的“高就业率”,一方面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高待业率”。这自然而然要让人怀疑起大学“就业率”的真实性,尽管人们可能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大学在“就业率”上是怎样造假的,但在他们的心里很清楚,大学在“就业率”上肯定动了手脚。
在“就业率”问题上,说每个大学都在造假,这不符合事实。但要说每个大学都没有造假,这也不符合事实。如果没有造假,何来“被就业”一词?糟糕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了造假的学校,那些没有造假的学校也同样被人们认为在造假。在“就业率”普遍遭到怀疑的情况下,各高校还拿“就业率”说事,这也足见当今的大学已无能到连包装自己、炫耀自己都不会的地步了。
对大学生就业状况作真实的描述,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学生就业,是动态的,是变化的。今天就业了,明天可能下岗了;今天赋闲在家,明天可能找到工作了。而“就业率”只是反映某一时间点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这也就容易造成静态的“就业率”与动态的“就业状况”之间的偏差。当然,统计学就是专门用来对付这样的偏差的。问题是用于统计学计算分析的“样本”实在是难以采集,学校能采集到的“样本”往往是那些上岗就业喜形于色的学生,而那些处于“待业”状况的抬不起头来做人的学生的状况学校可能根本无法获取。“样本”出错了,能有“结果”的正确吗?对当今高校的“就业率”最不感兴趣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大学里“就业率”的统计者。
有鉴于此,让毕业“实习率”来取代“就业率”可能更能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能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获得的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实习,采用的是“放羊”的策略,既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实习,更不知道这些学生在哪里实习。但当今的一些高校却有这样的本事:不知道“实习率”但能知道“就业率”;一些学生连实习岗位也找不到,学校也能让他们全部在统计表格中“就业”。让“实习率”取代“就业率”,至少可以让学校在抓学生的实习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上下点功夫,而不至于把功夫都用在“就业率”的造假上。
“就业率”不再代表学生的“就业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造假力”。今天还有那么多的学校拿“就业率”来炫自己,让人看不懂。